11月29日,湖南省竹林機械化技術推廣現場演示會在桃江舉行,展出30多種新型機械,為竹農“省力、減負”,助力竹木千億產業發展。
70秒視頻帶你回顧
湖南省首屆竹林機械化技術推廣現場演示會
↓↓↓↓
▲ 視頻來源:湖南科技報
長期以來,我國竹林生產活動幾乎全靠人工,竹子間伐、拖拽、挖蔸、去枝等工序都頗費勞力。今年,為提升竹林生產機械化水平,助力竹木千億產業發展,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原省農機局)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7條竹林產業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
本次演示會以“高效、安全、綠色”為主題,以機具現場演示、展示、專家授課為主要內容,吸引了30多家具有省內先進水平的竹林生產作業機具設備產銷企業和30多種40多臺套機具參展參演。本次演示分7個區域進行,涵蓋竹林機械化撫育、采伐、場內運輸、預處理等多個環節,現場還推介了割竹梢、水平帶等先進竹林耕作理念,全面展示了湖南省竹產業機械化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引領樹立竹產業發展的新視野、新思維、新方式。
為什么要實現竹林生產機械化?
“竹子生長快、用途廣,資源再生性強,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嚴永林教授告訴記者,雖然湖南省竹林面積位居全國第二,但工藝水平有待優化,機械化設備仍有待改進,生產管理模式也有待提高。
▲ 竹林砍伐機具展示
嚴永林表示,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導致竹林撫育、采伐和加工作業的人工成本占比增大,嚴重制約了竹林、竹材加工生產鏈的發展。“必須實現機械化的生產,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機械化是衡量一個地方產業技術水平高低的標志之一!”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辦公室主任康明說,機械化能減輕人工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最關鍵的是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難題,如果說沒有機械化,不能實現‘機器換人’,那打造千億產業的目標只是一句空話。”
積極探索,破解運輸“無機可用”
今年元月份開始,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專家深入我省竹林主產區開展實地調研,并成立了研究制定機械化技術路線的專家組。在此基礎上,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與省林業局多次調研協商,初步形成了竹林機械化技術路線,并通過了專家組的認證評審。
▲ 竹林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
研究制定竹子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就是根據竹產區自然條件和竹生長自身特點,針對竹生產各環節,以突破撫育、采伐、山(林)地場內運輸等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為重點,以實現所有可機作環節機械化生產全覆蓋為目標,按照機藝融合原則,做好機具、設備的選型與配套,合理建立機作與人工相結合的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關鍵環節的技術規范。
之前,有專家將目前湖南省竹林生產環節擁有機具情況分為3種,即已有成熟機具的栽植、撫育、采伐環節;已有機具但需要進一步改進的預處理環節;無機可用的場內運輸環節。
針對運輸環節無機可用的情況,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組織專家團隊,對場內運輸環節機具進行研發。針對運輸環節無機可用的問題,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通過公開招標和專家評審,最后選定益陽竟寧機器人有限公司實施新機具研發這項“重任”,并向他們明確提出了新機具必須達到的作業性能,及安全性能等各項指標。
▲ 竹林除雜機具展示
專家組建議研發自走式拖拽機,并要求該機具適用范圍較廣,能適宜不同地形、坡度等;拖拽主動端可由主機確定,且易于拆卸和異地安裝;鉤掛竹材時要簡便、牢靠,拖拽時不形成卡阻;作業時,各項性能平穩正常,連續正常作業時間不得少于8小時,無安全隱患;操作安全簡便,符合環保標準等。于是,竹木纜索式拖拽機應運而生。
益陽竟寧竹業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勝平介紹了研發該機具的“靈感”來源。
▲ 竹林植保機具展示
目前,湖南省采伐竹子主要方法是人力砍伐,再用溜坡方法下山。該方法使用環節受約束,對于上山、凹凸不平的山路、彎路都無法使用。“科研團隊進行大量探索,研發了固定索道、軌道和管道等運輸方式,但這些方式造價高、路線固化、建設周期長、維護成本高,難以有效推廣。另外,上述方法須就地將較長一段竹材尾部砍斷,其重量約占整根竹重量的三分之一,這些材料被遺棄山中,造成資源浪費。”夏勝平說,亟需一種能實現竹材高效、低成本開采的方法。
科研人員注意到,竹子枝丫尾部和主干連成一體時,采用機械化拖拽方式,可有效進行遠距離轉運。其根本原因在于,枝丫與地面接觸時,相當于大量極易形變的微型彈簧,再加上竹材尾部彈性,通過對拖拽通道和架設地點,進行一定選擇和簡易平整處理,拖拽過程中所遇阻力,甚至立面型障礙物都可以輕易被克服。“竹木纜索式拖拽機于2019年9月通過專家論證評審,目前已生產出樣機,準備進行小批量生產。”夏勝平說。
▲ 竹子場內運輸機具展示(正在作業的竹木纜索式拖拽機)
康明表示,該機具在單次不超過30坡度情況下,上行拖拽額定質量為300公斤,下行時拖拽額定質量可達1噸以上,駐點作業拖拽距離大于100米。“準確地說,這次竹木纜索式拖拽機的成功研發標志著我省有效破解了竹林運輸環節的無機可用。”
精益求精,機具“變好”大有可為
然而現實中,有些機械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嚴永林告訴記者,竹材有其特殊的結構,其撫育和采伐、運輸也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政府和企業應充分認識機械化運作的重要性,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方式,逐步研制相應的多品種設備,在實踐中摸索改進。
▲ 竹蔸處理機具
康明也認為湖南省實現竹林機械化的困難還較多。一是目前省專項資金有限,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做好推廣工作;二是竹林機械化生產對于省竹農來說,還是比較新的個體,人們的認知還比較有限;三是湖南地形地貌千差萬別,要想發展竹林機械化生產,就必須要研究生產出適合竹林地形生產區定性地貌的農機具,保障竹林生產安全。
“現有的機具小型且功能單一,要鼓勵高校、研究所和企業自主研發相關的機械設備,探索較為適宜的機械化設備,也要探索多種功能合一的組合設備,實現產品的連續化、自動化生產。”嚴永林補充道。
試驗示范,推進農機農藝大融合
康明表示,要進一步加大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力度,主要是辦好試點示范,加大培訓,將技術落到散戶、大戶、合作社,真正落到“終端”。
“省里最近接連組織林果業和竹林機械化現場演示會,表明了農機向山林進軍的信號,著力拉長‘短腿’,助推千億產業發展。”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主任龔昕向記者介紹說。
▲ 竹材運輸機具展示
龔昕介紹,湖南省將會出臺有關推進省農業機械化和農業裝備轉型升級的意見,并明確提出,每個千億產業選擇1~3個縣,實施一個丘陵山區機械化提升工程。“我省也將進行竹林機械化試點示范,著重牽頭研發相關機具。很多老百姓在未看到實際效果前,很難改變他們長期形成的生產習慣。但只要他們看到機械化的好處,無需做太多工作。”
龔昕認為,作為一個產業且要真正實現機械化,那么竹子的種植工藝也要和機械化相匹配,適合機械化發展。“目前,我省茶園、果園也都慢慢實現了標準化栽培,毛竹種植也必須走這條路,真正實現竹林產業的農機農藝融合。”
▲ 竹林植保機具展示
(文章中的部分文字、視頻和圖片來源于公眾號湖南科技報,如有侵權請來郵或來電告知)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