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越懸竹側生主枝發達 蔣林林 攝
廣西林業部門6日介紹,近日在中越邊境喀斯特石山地區,科學家們新發現一竹亞科新種,并給它取名“中越懸竹”。長期以來許多珍稀特有竹種正處于瀕危狀態,該新物種的發現,豐富了中越邊境地區竹類植物的多樣性,為中越森林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基礎。2018年5月,廣西林科院高級工程師徐振國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同行駕車行駛在崇左市大新縣中越邊境喀斯特石山地區,突然看到道旁石灰巖的灌木叢下,長著一叢綠油油的竹子,像懸掛在石壁上的綠色瀑布,初看起來與常見品種有些不一樣。

中越懸竹葉鞘口長著長長的毛 蔣林林 攝
出于專業敏感性,徐振國一行爬上山坡觀察。湊近仔細辨識后,發現這叢竹子跟射毛懸竹很像,但不同的是,竹叢正株主稈為綠色,實心,側生的主枝非常發達,可以取代主稈。而且,它的籜鞘背面密密麻麻蓋著褐色的斑點,葉鞘口長著長毛,毛最長達40毫米。徐振國一行采集標本、拍攝照片,趕回單位后,查閱了大量相關標本及文獻資料,最終確定其為竹亞科懸竹屬的一個新種,命名為“中越懸竹”。目前該新種僅在廣西崇左市中越邊境地區發現。

中越懸竹懸掛在石灰巖上 蔣林林 攝
2021年4月,廣西林科院、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共同完成的論文,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Nordic Journal of Botany》上發表,首次向世界公布中越懸竹。中越邊境喀斯特地區地形復雜,自然分布竹類繁多,特有、珍稀、瀕危種類廣泛。徐振國說,竹類作為該區域重要的森林資源,長期以來缺乏全面系統研究,許多優異種質尚未得到發掘、保護和利用,許多珍稀特有竹種正處于瀕危狀態。從2018年以來,每年春季大多數竹類新筍萌發的季節,他們都會沿中越邊境開展竹類種質資源調查。前述竹種的發現,為竹類多樣性資源與石漠化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