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墩遺址發現碳化竹片,首次明確了成都平原竹骨泥墻的存在
來源:紅星新聞 作者:喬雪陽 李學莉 發布時間:2021-06-09
從上世紀晚期開始,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陸續在寶墩等八座成都史前城址群發現了竹(木)骨泥墻基槽式居住型建筑遺存,這類建筑遺存也延續至了三星堆、十二橋文化時期,但由于成都平原偏酸性的土壤環境,截至去年以前,尚未明確發現殘存的有機質建筑構建。

這些成都平原上的早期建筑,到底是木骨泥墻,還是竹骨泥墻抑或是二者皆有?在本年度寶墩遺址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臺地邊緣倒塌的紅燒土基址中發現了6枚碳化竹片。唐淼說,這一發現最直接地證明了竹骨泥墻的存在。

碳化竹片
這些竹片對應的是哪種竹子?如何妥善保護它們?據唐淼介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文物保護中心相關人員已經介入到竹片種屬鑒定、保護方式上來。2009年以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一直承擔著以寶墩遺址為主要載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科研任務,近年來,對成都平原寶墩時期人地關系——人類居住模式探索取得突破性進展。唐淼介紹,寶墩古城修筑了內、外兩重城墻,外城修筑年代晚于內城,但內外城同時使用過。如今看似平坦的城內區域,在寶墩文化時期地貌多樣,臺地與低洼區域交錯分布,最大高差約5米,寶墩先民因地制宜,對城內各種地貌采用不同的方式合理利用,例如城內地理位置最高的鼓墩子區域,可以稱得上是寶墩古城內的“黃金地段”,在該區域分布有三座南北向的大型建筑,推測應為大型公共性建筑。鼓墩子區域既是寶墩古城的地理中心,很可能也是文化中心。寶墩先民選擇地理位置較高的黃土臺地營建居址,而墓葬則通常分布于房前屋后或臺地旁的低洼區域。寶墩時期已干涸的低洼區域,也被用于制作石器或其他手工業活動。更為低洼的濕地,則被用于水稻的種植。寶墩近期發現的的疑似水稻田,即位于這片區域。唐淼認為,寶墩先民居住與生產生活的空間模式與如今的川西林盤的生活模式具有較大的相似性。“我們認為川西林盤式生活空間模式,即是人群對沖積平原微地貌的一種適應性利用方式。” 唐淼說。“通過近年對寶墩古城遺址微地貌的探索,可以一睹寶墩先民‘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1986年,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發現了兩個祭祀坑,坑內出土了青銅面具、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黃金面具、金杖……展示了一個3000多年前的強大的古蜀王國魅力。如此輝煌的三星堆文化從哪里來?考古人員展開了艱苦的探源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在成都平原相繼發現了寶墩古城遺址、郫縣古城遺址、溫江魚鳧城遺址、都江堰芒城遺址、崇州雙河古城遺址、崇州紫竹古城遺址、大邑鹽店古城遺址、大邑高山古城遺址八座史前古城遺址。八座古城文化面貌相似,年代前后延續,學術界將該文化命名為“寶墩文化”。寶墩文化的確認將成都平原歷史向前推進了800年,將成都平原正式納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之中,填補了長江上游文明進程的空白,同時為三星堆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線索。“寶墩文化階段,廣泛分布于成都平原的城址、遺址,證明了成都平原擁有孕育三星堆的文化沃土。”唐淼說。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已知寶墩文化分布于50余個遺址,其中就包括三星堆遺址。在寶墩文化晚期,社會復雜化程度加劇,出現了擁有一定權力的特殊階層,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一系列中原、長江中下游文明因素進入成都平原,與本地寶墩文化融合,產生了三星堆文化。這些外來文化可以觀察到的主要有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二里頭文化等。“寶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制陶、石器工藝、城墻修筑技術、建筑形態、生業經濟上有明顯的延續關系,應該說寶墩文化為三星堆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線索,三星堆文化是在寶墩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原文明因素、長江中下游文明因素綜合發展而來的。”唐淼說。唐淼介紹,寶墩古城開啟成都城市文明,為早期國家的形成及文明的萌發孕育了胚胎。寶墩文化時期積累的挖壕筑城、治水、水稻栽培、家畜養殖等經驗,為寶墩文化后期和三星堆文化時期古城址的修筑、生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因此,寶墩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起源地,是成都平原邁進文明門檻和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歷史見證,也是研究古蜀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為代表的寶墩文化,以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以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以成都商業街船棺墓為代表的晚期蜀文化等考古成果,勾勒出古蜀文明長達2000年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