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速生經濟物種之一,在材用、食用、景觀利用等方面具有顯著特點和優勢。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具體行動,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為推動我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九次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構建現代化竹產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推動我省由竹資源大省向竹產業強省轉變,使竹產業成為湖北實現綠色崛起、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更好地服務“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和美麗湖北建設。
2.基本原則。堅持創新驅動,以新技術新產品引領竹產業轉型升級。堅持龍頭帶動,提升竹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堅持市場拉動,充分發揮市場在竹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政策推動,調動各方面發展竹產業的積極性。
3.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省高產高效竹林基地面積發展到50萬畝,國家和省級竹業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0家,竹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00個,年接待竹生態旅游康養1000萬人次,全省竹產業綜合年產值達到300億元。
二、有序推進竹林基地建設
4.改造提升竹林資源。實施竹林豐產培育,定向培育用材竹和筍用竹,加強雷竹、楠竹等優良竹品種選育,推行竹子與楠木類、樟類、紅豆杉類等珍貴樹種混交種植,提升竹資源有效供給,將退化竹林修復更新納入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實施低產低效竹林改造。穩步推進竹林基地擴面,支持符合條件的區域依托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碳匯造林等工程開展竹子造林。加強竹林火災和病蟲害綜合防治并納入各級政府相關專項規劃,依法查處非法毀壞竹林地等行為。
5.大力發展竹林林下經濟。充分利用竹下空間和生境優勢,積極推廣竹畜、竹禽、竹藥、竹菌等模式,實施林下立體復合經營,培育一批“一畝竹、萬元錢”的竹林林下經濟示范樣板。進一步規范竹林地經營權流轉程序,鼓勵經營主體通過竹林流轉、竹林入股、竹林托管、合作社統一經營等形式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盤活竹林資源。對發展竹林林下經濟的經營主體,納入國家和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林業重點龍頭企業等創建范圍,在符合國家和省相關政策規定的前提下,給予積極支持。
6.加強竹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重點竹產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效率。將竹林集中片區公路、電力、通訊、灌溉、防火隔離帶、作業通道等建設納入地方農村公路發展規劃、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光纖寬帶進村入戶、森林防火通道等規劃建設和補助范圍。
三、提升竹產品精深加工水平
7.優化提升傳統加工業。優化竹材、竹筍就地初加工點布局,降低原料運輸成本,提升機械化、規模化水平,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將竹林作業機械設備列入農機購置貼補范圍,對經營主體開展竹產品初加工的用電按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執行,對運輸新鮮竹筍的車輛實行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設施用地符合設施農業用地的按農用地管理,不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加快竹產品加工新技術、新設備應用,促進竹纖板、竹家具、竹漿紙、竹食品(飲品)等精深加工轉型升級,提升標準化、智能化水平,對經營主體引進技術工藝、改造升級生產裝備、引進智能制造設備、實施節能降耗改造以及新建先進工藝項目等,優先納入省改(擴)建有關重點項目給予支持,所需建設用地依法按規定予以優先保障。
8.大力發展竹纏繞等新技術新產品。加快竹纏繞、竹原纖維、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生物活性產品、竹藥品等新興產業發展,鼓勵經營主體開展竹纏繞復合壓力管廊管道、竹基飾面裝飾材料、竹展平等產品研發,支持市縣政府和市場主體引進竹產業科技創新成果在我省實現產業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竹纏繞產業化發展示范區,引進竹纏繞龍頭企業,推進竹纏繞產品生產和示范應用。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省重點項目優先支持落地。
9.著力打造現代竹產業園區。積極整合資源要素,結合湖北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有關要求,制定全省竹產業發展規劃,打造一批現代竹科技示范園、竹生態經濟園、特色竹產業園。對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培育,優先申報國家級示范園區。嚴格產業園區準入和退出標準,將竹產業園區納入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范圍,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限制污染地塊項目準入,不得建設高耗能、高污染項目,促進園區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建立竹產業園區創業創新平臺和一批竹產業“雙創”示范基地,引導農村創業創新基地與特色竹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對接。
10.推動竹產業全鏈條發展。引進和培育壯大一批竹產品精深加工、竹資源綜合利用等龍頭企業,支持以強強聯合、兼并重組、參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引進竹纏繞及相關企業落戶,打造產業關聯度高、功能互補性強、發展潛力大的竹產業精深加工鏈條,對符合條件的重大產業項目或延鏈、補鏈帶動作用強的企業,可以給予專項政策支持。扶持和發展一批以竹林定向培育、竹下生態種養、竹產品初加工或專業化生產、竹產品營銷為特色的家庭林場、專業合作社等,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保底分紅”等利益聯結模式,構建循環經濟復合產業鏈,實現優材優用、全竹利用、循環利用,不斷延伸產業鏈、暢通供需鏈、提升價值鏈。
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1.壯大竹生態旅游產業。充分利用竹林景觀資源,大力發展以竹元素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康養產業。認定一批省級竹類型森林城鎮、森林鄉村,省財政給予一次性獎補,對在竹類型森林城鎮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給予指標支持。建設一批“竹林人家”“竹鄉農家樂”等特色旅游項目,開發一批竹觀光、竹保健、竹體驗、筍美食等生態旅游產品,打造一批竹生態旅游精品線路、體驗基地和休閑康養目的地,將A級竹林景區生態廁所、生態停車場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納入省財政旅游專項資金補助范圍統籌支持。
12.培育竹文創教育產業。依托新技術、新工藝等,大力傳承、創新和發展竹具工藝、竹雕工藝、竹編工藝;建設一批竹文化主題公園、主題博物館、主題博覽園及竹工藝設計研發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等,并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獎補;支持開展竹文化主題影視、演藝、攝影、繪畫、書法、節會、論壇等活動。打造一批竹生態教育基地和教學科普基地。
13.打造知名特色竹品牌。引導竹類經營主體建立品牌管理體系,提高品牌意識和商標注冊、運用、管理、保護能力,支持爭創品牌和國家林業標準化示范企業,對新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國家林業標準化示范企業,或新核準為國家注冊地理標志、國家森林生態標志商標的經營主體或注冊人,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加強公共品牌打造,以區域品牌和知名企業為基礎,整合楠竹之鄉、非遺竹藝等品牌資源,深化同電商網站、直播平臺等合作,加大“產地直播”“技藝直播”等營銷宣傳力度,打造一批全省公共品牌和企業名牌,提升湖北竹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五、深化竹產業科技創新
14.推進新技術新工藝研發攻關。支持竹產業有關科研院所與相關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育竹、管竹、伐竹、加工、康養等技術供給,提高竹產品加工廢氣、廢水等共性問題處理水平,推進竹產業的清潔生產和新產品、新材料的研發攻關。對企業、科研院所申報的有關發明專利、國家或省級新產品等,相關研發費用按照規定享受加計扣除優惠政策。
15.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轉化應用。開展竹纏繞復合材料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竹利用科創中心、國際竹藤中心培訓基地等創建,支持引進和建設國家和省級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技術研發中心,各級政府和部門按規定給予政策支持。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重點市縣建立竹產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探索科技服務、成果轉化等多模式利益共享機制。支持科研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竹產業合作社和企業,建立健全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實行股權分紅等激勵。
六、強化支撐保障措施
16.強化組織領導。建立省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聯席會議,負責組織全省竹產業發展規劃編制、謀劃部署、協調調度、督導推進等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林業局。省發展改革、科技、經信、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建、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商務、文化旅游、市場監管、鄉村振興、金融、稅務、林業、知識產權等部門要發揮職能優勢,優化拓展支持政策;省住建、交通運輸、水利、交易采購等部門要加強行業工程項目的設計、招投標、實施等全過程指導,為竹纏繞等新產品示范應用創造有利條件,確保各項政策落地落實。竹產業重點市縣要建立促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機制,制定具體方案,出臺政策措施,加強宣傳引導,營造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
17.加強資金支持。省財政統籌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和放大作用,支拷引導市縣創新資金使用管理方式,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貸款貼息等方式,重點支持竹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和示范項目建設、技術裝備改造升級等。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竹產業支持力度,鼓勵涉農金融保險機構加大竹產業信貸投入,支持經營主體儲備、申報、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基金或PPP項目,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竹產業開發。
18.加大示范應用。大力宣傳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強化政府帶頭示范應用。全省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公建房項目的裝修工程以及城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供熱、燃氣等基礎設施中的管廊管道,鼓勵使用竹纏繞復合材料等產品。政府采購的辦公家具和建材,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獲得國家節能產品、環境標志產品認證證書的竹產品。加強竹食品和竹材制品的質量檢測和安全評估,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保障質量安全。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