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張坊的古山貢紙起于宋元,興于清康熙年間,曾在乾隆年間被朝廷官府納用,素有“貢紙”之稱。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新機器紙的沖擊下,古山貢紙瀕于絕跡,大量紙槽(作坊)被廢棄,精于造紙的師傅逐漸逝去。但在民間,還有一群手藝人仍沿襲著最古老的工藝,讓一張張質軟柔黃的竹紙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在瀏陽市張坊鎮,年過古稀的老人張自強,就是傳承古老工藝的成員之一。他傳承的“漂白二貢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瀏陽縣傳統名紙,紙細嫩、滑膩、潔白、吸水性強,書寫流暢,深受國內外書法家,畫家、印模仿寫者的歡迎。這種手工制作的紙,纖維長,保存幾十年紙面如新,不上潮,不易碎,尤其適宜書畫,有著機器紙不可取代的優點。
漂白二貢紙經歷過很多輝煌,但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機械化逐步代替了手工業,加上做漂白二貢紙的原材料緊缺,環保產品手工漂白二貢紙面臨斷產的邊緣。老匠工張自強有四十多年的手工造紙生涯,對手工造紙有特別深厚的感情,為挽救瀕臨絕跡的工藝,他自籌30多萬建起一家制作手工貢紙的作坊,為這項古老手藝延綿不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的行為和工藝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媒體的高度關注,在參加的博覽會中多次獲獎,為傳統工藝的繁榮昌盛做出了突出貢獻。
(部分文字來源:瀏陽市張坊鎮掘原造紙手工作坊 張自強)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