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聽取網友建議,我們做了一個竹編貓窩,直接賣爆。”回想起來,90后姑娘劉霞冰仍難掩激動。
她的家鄉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平南鎮,父親是非遺靈山竹編技藝傳承人。6年前,劉霞冰返回家鄉,繼承這門手藝,并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竹編制品。
對于竹編制品,大家都不陌生。裝蟈蟈的竹籠、吃飯用的竹筷、夏季睡的竹席……祖輩們取材蒼翠綠竹,靠著雙手上下翻飛、經緯交織,編織出一件件實用的生活用品。但隨著工業化水平提升,竹編生活用品逐漸被替代,消費選擇偏向于裝飾品,不再剛需。
如何讓消費者重新愛上竹編制品?這曾是困擾劉霞冰的一個難題。竹編貓窩的出現,讓劉霞冰看到傳統技藝和趨勢品類碰撞的機會。目前在她的店鋪里,竹編的貓窩、狗窩、鳥窩等產品都很受歡迎,在銷售旺季,網店日銷售額能達到2萬元,月銷售50多萬元。
在前不久的2022淘寶造物節上,故宮前院長單霽翔就點贊年輕人投入非遺創業,他說,現在的年輕人文化自信滿滿,要積累知識,同時要研究社會、觀察社會,將兩者結合,一定會有很多的啟發。”當老手藝變得“敢想”了,年輕人賣的“狠貨”(指產品在某一方面達到極致)越來越多了,用商業思維傳承非遺也變成了一件觸手可及的事。
2021年3月19日的那場直播,劉霞冰記憶猶新。
“那天晚上是竹編貓窩第一次上新,沒想到來了這么多人。”彼時,她的直播間日常實時在線只有幾十個人,當晚卻接近800人。當她把產品細節講解結束,最終賣出500多單。“從來沒有遇到這么好的銷售情況。”
通俗來說,竹編貓窩就是個放大版的圓形竹筐,改造前用于盛放蔬果雜物等。劉霞冰稱,她平時會拍攝短視頻做宣傳,包括手藝人的工作場景、產品的使用場景等。在一個常規竹筐的介紹視頻下,一位醫生網友評價說,“通風透氣、環保健康,如果能做成貓窩就好了。”
劉霞冰捕捉到這條信息,并在直播間里詢問大家的意見,得到一致的反饋:非常期待。第二天,她找到父親和其他竹編師傅,把想法說了一遍,“都是老手藝人,稍一尋思就做出來了,主要是在尺寸上做了較大調整,直徑擴大了兩三倍。”當成品被擺在面前,劉霞冰的心還是忐忑。直到直播間里熱鬧非常的那一晚,她才松了口氣,知道“這條路走對了”。之后,她從朋友家借來小貓模特,讓它慵懶地躺在竹編貓窩中,拍下短視頻在平臺種草。
通俗來說,竹編貓窩就是個放大版的圓形竹筐,改造前用于盛放蔬果雜物等。劉霞冰稱,她平時會拍攝短視頻做宣傳,包括手藝人的工作場景、產品的使用場景等。在一個常規竹筐的介紹視頻下,一位醫生網友評價說,“通風透氣、環保健康,如果能做成貓窩就好了。”
劉霞冰捕捉到這條信息,并在直播間里詢問大家的意見,得到一致的反饋:非常期待。第二天,她找到父親和其他竹編師傅,把想法說了一遍,“都是老手藝人,稍一尋思就做出來了,主要是在尺寸上做了較大調整,直徑擴大了兩三倍。”
當成品被擺在面前,劉霞冰的心還是忐忑。直到直播間里熱鬧非常的那一晚,她才松了口氣,知道“這條路走對了”。之后,她從朋友家借來小貓模特,讓它慵懶地躺在竹編貓窩中,拍下短視頻在平臺種草。
后來,竹編師傅們舉一反三,研發了狗窩、鳥窩、倉鼠窩等圍繞寵物的新窩,還有攜帶寵物外出時能用到的寵物背包、手提貓包、拉桿箱等寵物產品。“在竹編制品的網店中,當時做寵物產品的應該只有我們家。貓窩狗窩的銷量在店里是最好的。”截至目前,這套寵物系列產品銷售量近萬單,銷售額達100多萬元。
另一邊,同在廣西的桂林姑娘劉思蔚,正在工作室埋頭畫著設計稿,今年的造物節上,她帶去的“賽博醒獅機車頭盔”被評為“天下第一造”。
劉思蔚出生在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洪門寨,從10多歲開始就給做裁縫母親打下手,后來去了外地讀美術學院,主修設計。
2007年,她回到家鄉在電商平臺上開了“芽小七手創”,召集240位繡娘,賣當地的瑤繡制品。在她的工作室里,隨處可見龍頭花紋的手袋、手工刺繡的背包、活靈活現的虎頭帽等產品,她試圖將現代審美嫁接于傳統工藝之上。
如今,店鋪上架了帽子、抱枕、T恤、掛件、雙肩包、單肩包等布藝相關的多個品類,粉絲量突破27萬,年銷售額超700萬。說起醒獅系列和虎頭系列的國潮風產品,劉思蔚一臉自豪,“很多海外買家也很喜歡。”
這兩位廣西姑娘的背后,都站著同一群“戰友”:非遺手藝人。
2009年畢業后,劉霞冰在外地做過茶藝師、服裝銷售等很多職業。“2016年春節,突然聽父親說要轉行,我就想著回來,再挽救一下。”
她的父親從10歲開始編斗笠養活自己,成家后靠著這門手藝供養全家7口人的生活和學習。她也曾學著編一些小玩意兒,直到2016接手后才獨立編成第一個水果籃。
靈山竹編歷史悠久,包括選竹、砍竹、去青、破蔑、過劍門六個階段十幾道工藝。編織過程一般不需借助膠水或釘子就能緊密相連,成品經高溫防酶、防蟲處理后,可以使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原本父親不希望我回來,因為做竹編太苦太累,又賺不到錢。”劉霞冰說,30多年前父親開了個小作坊,接一些線下代加工的訂單,商家拿貨后銷售。隨著貿易環境變化,訂單量縮減、人工成本提升,生意就有點吃力了。
她回來后,嘗試在1688、淘寶上開網店拓寬銷路,在全國不少地方找到了批發商。銷量有了轉機,但產能卻成了大問題。
看到女兒的焦慮,父親翻出通訊錄,挨個給老朋友打電話,希望他們能回來重操舊業。由于生意不景氣,師傅收入縮水,大多數人已選擇外出打工或務農來補貼家用,會這門手藝的人變得越來越少。父親因此會上門培訓,幫助師傅們盡快找回手感。
寵物系列爆款出來以后,劉家的生意終于打開局面。訂單量一天天增多,有了上萬個,而會做的師傅依然只有寥寥十幾位,就算加班加點也完成不了。無奈之下,劉霞冰把貓窩預售期延長到2個月,還是有買家愿意等,“產能問題一定要解決,不能辜負他們。”劉家人又到附近村里請出更多師傅,產能問題才得以解決。
至今,與劉霞冰合作的竹編師傅有近300多人,平均能拿到2000~3000元的月薪,一些手藝又快又好的師傅則能拿到每月4000元。
對于產能瓶頸,劉思蔚也遇到過。
瑤繡是門細致活,需要大批耐心細致的繡娘。但她所在的村子,只剩留守老人和孩子,放寬到全縣招人,還是靠親戚鄰居幫忙,勉強湊出了8位。
退休教師黃雙易是最早加入團隊的繡娘之一,之前做過幼師,喜歡跟年輕人打交道,還會唱瑤族、侗族民歌。她說:“國家鼓勵傳統文化創新,這份事業很有潛力。”兩年后,黃雙易升為主管,她總將繡房氣氛烘托得溫暖輕松,常常傳出歡聲笑語。
如今繡娘團隊擴充到了240多位,有殘障人士、寶媽、老人等,50%以上年齡超過50歲,都來自周邊的龍勝各族自治縣、靈川縣、平樂縣等。劉思蔚對繡娘的工作場地并不限制,帶回家繡也可以,每月發放的工資在1000元至4000元不等。
抓住寵物經濟,竹編貓窩爆火;追到新國潮風口,醒獅頭盔躥紅。這些年,關于非遺的商業化傳承給了大眾不少驚喜。
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業內提出過兩種解決方案:一部分適合封存于博物館,僅供參觀、研究和紀念;另一部分適合回歸現代文明,以生活為載體進行活態傳承,保留非遺的“魂”,不斷創新融合,滿足社會新需求。
特別是工藝美術類的非遺傳承,大部分離不開商業化經營,但這條路不好走。
“難點很多。”阿里小二湘南對非遺行業觀察了7年。在他看來,生產端手藝人老齡化或轉行流失,導致產能“斷檔”,而產品端趨于非剛需,純手工制作提高了成本及零售價,進一步降低消費者的購買力和復購率。此外,從業者年齡普遍偏大,即使有年輕人返鄉創業,能善用互聯網打開銷路的僅為少數。
簡言之,這條商業化傳承的道路,面臨著“人貨場”的三大難題:是否有穩定的手藝人團隊?是否有能滿足新需求的產品?是否能適應新的賣貨場景?
分析目前一些較為成功的非遺商業化案例,可以發現它們都是找到了這三個難題的應對之策。
比如創立于2014年的淘寶店鋪“王的手創”,專門銷售苗繡工藝品。在產品和推廣方面,其重點走IP合作路線,先后獲得《大魚海棠》《你的名字》等影視周邊產品的正版授權,年銷售額超千萬元;人員方面,店鋪與1300多位苗族繡娘合作;渠道方面,其在淘寶已擁有86.4萬忠實粉絲。
今年的淘寶造物節,專門設立了“非遺專區”。《天下網商》發現,年輕人的創造力讓非遺產品更“敢想”了,那些深藏于山村的古老手藝,借由新奇的思想、嫻熟的技法、通暢的物流,成為新商業世界的起舞者。
這些天,劉家的竹編師傅實在猜不透,看著親手編出的改版“竹夫人”(竹夫人,古代消暑用具),想不通它的用法。劉霞冰難掩笑意,這是由竹夫人開發的“貓隧道”產品,專門給貓解悶用的,“我們改良后的產品已經有訂單了,買家說貓咪玩得很開心。”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