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普陀區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慈善超市、社區基金會等多方力量推動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為區域內助老、助困、助殘等需求提供社會支持,充分展示慈善公益事業中社會力量無限的作用。在今年的“上海慈善周”中,普陀區展示的已開展項目——“非遺扶貧幫困”,弘揚慈善文化和非遺,傳播慈善精神,引導社會公眾關心、支持、參與慈善事業。
普陀區民政局供圖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自古因其筆直向上、堅韌頑強被世人所歌頌。曾經,竹簸箕、竹刷、竹籃都是百姓家中的常用工具。現代社會,竹編制品被塑料、不銹鋼等工業制品取代,2008年,竹編被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年,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普陀區代表處委托上海藝助行公益促進中心發起“非遺扶貧幫困”項目,以非遺竹編技藝為抓手,教會低收入群體一門居家增收的技能,更是以“竹”的精神和品質鼓舞他們,以堅韌不拔的昂揚姿態直面生活的坎坷與挑戰。
該項目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報名方式,傳遞“只要你想,你也可以是非遺傳承人”的報名理念,廣而告之征集社區居民報名意愿。項目對每位報名者開設一次非遺體驗課程,在體驗竹編的樂趣同時,激發學員興趣,初篩目標對象,最終招收83名學員。
藝助行的教師團隊更結合市場需求、學員適應度等多方因素,制定適合的授課計劃。學習內容從“挑、壓、破、拼”入門編織的平面作品,逐步過渡到具有難度的立體作品和扣瓷作品,確保每位學員都能學得會、編得完、拿得出、用得到。
普陀區民政局供圖
截至今年8月,項目累計已開課9960課時,香囊、杯墊這些小件已經難不倒學員們。為了達到精準幫扶的最終目的,項目以市場熱銷品為導向提供課程,以看得見的經濟收入來鼓舞學員增強信心。數月培訓后,學員們已經能獨立完成簡單的竹編制品了。每一堂課上,老師都耐心教導,手把手將技藝傳授給學員,還鼓勵學員們互相幫助,互相切磋,共同探討編織技藝。同時,老師也傳授竹編文化的歷史,教學相長,傳承非遺經典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學員放寬心境,起到一定心理療愈的作用。
桃浦學員王文玲和甘泉學員林巧,也是2019期的“非遺扶貧幫困”項目的受益者。這次再次參與培訓,她們的編織技藝更加嫻熟,兩位學員制作的產品已經能進入市場銷售。在2021年1月份北京國華眾聯科技有限公司的采購中,這兩位學員制作的產品成功入選,并取得微薄收入。收入雖然有限,但產品能順利入圍就是對學員們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對項目成效的良性反饋。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