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產業是全球公認的綠色產業,擁有巨大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和文化價值。池州竹林面積廣闊,竹業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爬坡過坎,竹產業已“蔚然成林”:
毛竹基地顯著擴大。截至2021年底,我市現有竹林面積57.31萬畝,連片竹資源培育基地11個。
龍頭企業穩步壯大。全市竹產業實現由原料初級加工向加工制造轉變,新增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1家,竹簽竹筷生產量和出口量連續十年穩居全國首位。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我市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加強標準制定,打造全產業鏈生產體系,推進竹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搶占行業的制高點。
近年來,我市加大竹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基層收購及初級加工點(竹片廠)建設,積極創建竹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和培育竹林經營示范基地,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做大做強竹產業。
深化合作,以新模式激活新動能
8月23日下午,貴池區梅街鎮一處毛竹加工點,30多名工人正忙著將毛竹加工成竹片。2021年3月,該加工點開始與安徽鴻葉集團協商以原料訂單化方式合作,代收購毛竹并加工成竹片,每天加工竹片成品近50噸,年供應竹片成品15000余噸。
“近年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林農砍伐毛竹意愿不強,造成毛竹資源浪費和竹產業發展受阻。”該加工點負責人劉分介紹,訂單化有效保證了竹原材料收購價格穩定,降低了林農市場風險,帶動了竹產業發展。安徽鴻葉集團開創“公司+基地+農戶+小型加工廠”新模式,在全市擁有毛竹基地3萬畝,先后建成6處生產加工基地,擁有現代化廠房15萬平方米,可年產各類竹制品5萬多噸。2021年,該集團收購毛竹約70萬噸,帶動農民戶均增收5600元,加工點為1921位農民提供就業崗位,人均年收入達39300元,間接帶動37000余人就業,同時還帶動了運輸、餐飲、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近幾年,我市在竹資源豐富的鎮村因地制宜規劃建立污染可控的現代竹材初級加工點,優化竹材就地初加工點布局,解決本地區筍、竹等原料的出路,增加竹農就近就地就業和創業機會,促進當地農戶增加收入。
注重創新,以高科技推動高質量
8月的池州,驕陽似火。走進安徽鴻葉集團生態竹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只看見偌大的二樓車間僅有4名工人在管理,智能設備正不停地“吐出”竹吸管。
“現在每天產量約240萬支竹吸管,相較于之前提高了5倍的產量。”安徽鴻葉集團銷售經理石天玉說,這緣于公司始終致力于技術、產品及材料研發,先后投入研發經費3000余萬元,推動企業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2017年開始,安徽鴻葉集團與無錫平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先后研發了竹吸管智能設備、智能品選設備、智能拋光機等先進生產設備,在國際竹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目前,安徽鴻葉集團已獲得專利38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31項。
針對竹材料加工的痛點難點,安徽鴻葉集團對半成品、成品加工生產線進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并不斷改進生產流程,縮短生產鏈條,完善單元化生產模式,材料損耗和人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產品質量和企業生產效益得到提高。2019年,安徽鴻葉集團啟動竹制吸管智能產業園項目,主要生產開發竹制吸管、竹制雪糕棒、竹制刀叉勺和竹纖維等竹制產品。該項目規劃用地240畝,總投資15億元,分兩期建設: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現產品已銷往歐盟、美國、印度、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預計今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美元;二期項目預計2024年投產,年生產吸管250億支,建成后年產值有望達到45億元。
拓寬市場,以多渠道搭建多平臺
安徽鴻葉集團起步于1993年,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國竹制品生產龍頭制造企業和中國竹吸管龍頭,躋身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和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該公司擁有8家全資子公司、員工達700多人,產品現已遠銷東南亞、南美、歐洲、美洲、非洲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6.5億元、納稅1432萬元、自營出口4449萬美元。
為了提高產品國際市場影響力,打造竹筷、竹簽產品的國際品牌,安徽鴻葉集團已將“佳山”商標在巴西、印尼、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注冊,“佳山”系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受到客戶的廣泛好評。
此外,安徽鴻葉集團一直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中國制造國際站、企業國際推廣站、CHINAGOODS(義烏商貿城線上平臺)建立線上銷售平臺,線上銷售平臺銷售額達3.9億元,占總銷售額60%以上。2019年,安徽鴻葉集團利用市人才重點項目與國際竹藤中心等機構企業建立協同合作,牽頭制定竹吸管等新產品團體標準和國際標準,構建了竹簽、竹筷、食用竹吸管產品技術支撐體系,對企業產品質量提升、效益提高、增加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以多渠道搭建多平臺,不斷拓寬我市竹產品銷售市場和提升竹產業發展水平,力爭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特色竹業品牌示范園區。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