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進遵義市赤水市葫市鎮天島湖、天鵝堡社區,秀山碧水、滿山皆竹……滿目青山翠如玉,好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秀山碧水的天鵝堡社區
近年來,赤水市葫市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把產業振興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關鍵,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致力把農村打造成為宜業宜居、富有活力的美麗鄉村和幸福家園。
竹海風光
以竹為本 下足“竹”功夫
葫市鎮尖山村是赤水楠竹始祖黎理泰的故居,200多年前,福建上杭人黎理泰“千里引竹”到葫市的壯舉,使葫市鎮擁有廣闊的竹林面積和豐富的楠竹資源。
青山如玉的田園景色
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葫市鎮一任又一任領導班子接過“竹業富鎮”接力棒,大力發展楠竹、雜竹產業。經過數代人年復一年地栽種造竹,目前,葫市鎮森林面積達30.88萬畝,其中楠竹18.6萬畝,蓄積量達1800萬根,年采伐量50萬根,雜竹面積4.7萬畝,年采伐量5.8萬噸,其他林地面積7.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7%。一代又一代葫市人以“竹”增收、過富“竹”生活。
林下“甜蜜”產業
浩瀚的竹海碧波擁翠、竹浪滾滾,成功打造的竹海、桫欏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致力走出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獨具地方特色的竹業發展之路。
以竹為媒 做強“竹”產業
為全力推動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竹資源向竹財富轉變,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葫市鎮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建共享”之路,在狠抓竹源培育的同時,重點實施低產林改造、豐產林培育和筍竹基地建設。
雜竹原料切片加工
葫市鎮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組建按股份分紅的合作經濟組織,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實現竹林規?;洜I。目前,完成豐產竹林基地撫育4萬畝,建成筍竹兩用林示范基地2個,成立林下經濟組織7個,入股竹林面積達10萬余畝,實現年人均增收1500元。
林下養殖
大力開發竹類資源精深加工,推動竹資源高附加值轉化,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是葫市鎮“以竹為媒”發展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竹產業走出的新路。目前,建成規模性竹類加工企業兩家,雜竹原料切片廠兩家,年收購楠竹50余萬根,收購雜竹4萬余噸,實現年生產總值達6000余萬元,解決當地脫貧群眾就業120余人,人均增收35000余元,走出一條獨具地方特色的竹業發展之路。
以竹為業 做足“竹”文章
堅持走“竹業富鎮”之路,科學規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展林下種養產業。葫市鎮致力于竹資源高附加值轉化,為群眾帶來看得見的“生態紅利”,讓群眾吃上林下“增收飯”,打造點竹成金的增收富民新路。
中藥材種植
依托豐富的竹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和有利的自然條件,該鎮深挖竹林價值,做大竹林產值。圍繞“菌、藥、果、畜”,大力發展林下菌、中藥材、烏骨雞、梅花鹿等多種模式的林下種養產業,激發群眾“以竹為業”內生動力。
林下石斛種植
目前,葫市鎮已建成規模性林下梅花鹿養殖基地一個,林下筍竹兩用林示范基地500余畝,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4個面積4000余畝、林下烏骨雞10000余羽、生態豬養殖場2個,年出欄生豬30000余頭,生態魚養殖5000余畝,利益聯結427戶脫貧群眾,戶年均增收1200余元,實現林下經濟多元化發展。而今,竹產業已然成為葫市鎮興業富民的主導產業,夯實了全鎮鄉村振興產業基礎,走出一條立足竹業富民,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路。
(文章來源:天眼新聞)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