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竹藤中心主任、中國竹產業協會會長費本華研究員團隊在《世界竹藤通訊》發表了《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構想》文章。文章分析了竹林“四庫”內涵、作用和意義,探索了竹林“四庫”示范區的運行機制;從定量和定性方面,提出了竹林“四庫”示范區主要建設指標。研究結果對高質量發展現代竹產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竹林“四庫”內涵的是什么?竹林“四庫”的重點是什么?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指標有哪些?就這些熱點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費本華。
竹林“四庫”是指竹林可實現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的綜合功能
記者:竹林“四庫”的內涵是什么?
費本華:竹林“四庫”是指竹林在水利、經濟、糧食、碳匯等領域可實現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的綜合功能。
竹林是“大食物觀”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糧庫。竹類植物用途廣泛,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竹筍是人們生活中最熟知的蔬菜,包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糖類、脂肪等多種營養成分。
竹林是綠色錢庫。竹林經濟涉及第一、二、三產業。“一產”中的竹苗培育、竹材采運、竹筍采集及竹蓀等竹林下產品種植等,已成為竹農致富的重要途徑。“二產”是竹產業的“脊柱”,竹材加工業已進入全竹利用和創新增長階段,形成了重組竹、竹家具、竹編工藝品、竹纖維制品等100多個系列上萬個品種。“三產”以竹林資源為生態基礎,結合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形成了竹林景觀、竹鄉民俗、竹文創產品等集購物、食宿、娛樂、旅游商品開發為一體的特色竹旅游產業體系,有效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竹林是天然水庫。竹類植物四季常綠、鞭根系統發達,是天然的綠色水庫。一是竹林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通過發達的鞭根系統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滲透能力和土壤蓄水容量,并通過林冠層、林下植被層、枯枝落葉層、根系土壤層的截留、吸收和蓄積,涵養大量降水,形成天然蓄水庫,補給地下水。二是竹林可以將涵養和吸收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返回到大氣中,從而影響竹林區域的水文循環;同時竹林還可以調節徑流,遲滯降水形成的洪峰,具有明顯的消洪補枯作用,形成“有水能吞,無水能吐”。
竹林是碳庫。竹子是地球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其固碳能力尤為突出。竹林對二氧化碳的匯集作用包括竹林生長過程中的固碳和竹制品、竹建筑的儲碳2個階段。合理經營的毛竹林年均固碳量為4.91-5.45噸/公頃,是杉木人工林的1.5倍,是熱帶雨林的1.33倍。據統計,中國每年可采伐1.5億噸成熟竹材,總碳儲量可達2.75億噸,對如期兌現中國對國際社會鄭重承諾的“3060”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竹林“四庫”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記者:竹林“四庫”是竹產業發展的理論創新,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費本華: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竹林“四庫”的重要意義在于:
一是竹林“四庫”是推動竹產業創新發展的科學指導。當前中國竹產業發展存在竹資源利用不充分、產業體系不完備、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而竹林“四庫”明確了竹林可持續經營、成熟材實時采伐、竹材倉儲、提高產品質量、延長碳封存時間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對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思路都給予了科學性、實踐性的指導。
二是竹林“四庫”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堅實基礎。在竹林“四庫”理論指導下,竹產業將沿著經濟與生態共同發展之路前進,努力實現“天藍、山綠、水清、民富”的目標。
三是竹林“四庫”是維護國家戰略資源安全的重要保障。竹林“四庫”與當前的糧食安全、清潔能源、人口與健康、生態環境等自然與社會問題均息息相關,竹林可以為保障供水、電力、糧食、生物質能源等重要戰略資源安全發揮重要作用,為維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指標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兩方面
記者:竹林“四庫”示范區主要建設指標有哪些?
費本華: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指標包括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兩方面,以定量指標為主,其權重約占80%,定性指標權重占20%。
就定量指標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示范區建設主體與規模。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是一項動態、綜合的生態系統工程與產業工程統一體,示范主體原則上以縣(含縣級市、區)為單位,這樣既方便示范區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綜合管理,也有利于對各縣域范圍內自然、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條件橫向比較。竹林資源是示范區建設的基礎,為體現竹林“四庫”綜合效益,示范區的竹林面積原則上應達到6666公頃(10萬畝)以上,且集約化經營程度高。
示范區經濟效益。竹林作為錢庫,示范區在保證生態和生物多樣性良好的同時,應保持經濟效益最大化。采用“竹林+N”復合經營模式,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的竹林單位面積年增收不低于5000元/667平方米;企業作為創造經濟效益的主體,示范區至少有2家年營業收入在500萬元的規模企業,以帶動當地群眾就業,促進產業發展。
竹林作為糧庫,示范區內竹食品加工業應形成一定規模,每年竹筍、竹蓀、竹蔬菜產量不低于100千克,竹林家禽類年存欄在1萬羽以上,竹茶、竹酒、竹飲料和竹保健品也有一定量的收入。
示范區建設的前提是負碳發展水平較高,竹林單位面積年固碳能力的增量不低于600千克/667平方米。
竹林作為水庫,示范區內水質標準不低于Ⅱ類,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持續供水能力較強。
定性指標即建設的綜合指標,包括政府重視程度、政策支持程度、碳排放監測體系完善程度等。定性指標雖然不能直接用于量化評估,但是可以通過它考核示范區建設的組織管理、重視程度、基礎設施、產業文化等綜合情況。通過一二三產持續經營數據積累,以及“四庫”之間有機聯系,建立全產業鏈大數據管理平臺,模型管理,實時調控,多級多聯產獲得三大效益。
竹林“四庫”示范區是竹林“四庫”新產業的發展方向
記者: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費本華: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的核心是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經營,通過利用創新技術與手段,對竹林進行科學管理與可持續經營,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融入“五位一體”的建設格局中,讓竹林“四庫”發揮最大效益。竹林“四庫”示范區建設作為竹林“四庫”的新產業發展方向,有別于傳統竹產業示范區,重在踐行“兩山”理論,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新道路,旨在統籌推進鄉村振興與“雙碳”目標,最終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案例,有利于其他竹產區借鑒探索,為推進“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重要作用。
竹林“四庫”是對竹林綜合效益與多種功能的凝練,以現代的、系統的、科學的生態理念,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辯證關系。竹林“四庫”示范區建立是提升生態文明意識、提高竹林綜合效益,實現竹林“四庫”思想的實踐體現,是鄉村振興增值增效的重要抓手。因此竹林“四庫”示范區的建立應該提上發展日程,為竹產業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來源: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