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過后,吳柏林再次走進溪口林場的竹闊混交林試驗基地,開始“巡視”這片他走過無數次的山林,雖然對這里的每座山、每個坳都已經了如指掌,但他還是仔仔細細地查看著林木的情況。相熟的人見到吳柏林,都會喊聲“教授”。
“教授”所稱非虛,他是龍游縣林業技術推廣站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二級),還是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專業碩士校外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實踐導師。這位龍游的資深鄉賢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很多來自實踐的經驗,并且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林農。從老家龍游到技術援川的敘永,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
下鄉:腳底板下做研究
36年前,24歲的吳柏林從浙江林學院經濟林系經濟林專業畢業,分配到龍游縣林場工作。由于專業對口,剛工作就被委以重任,主持完成浙江省重點項目《部、省油茶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參與浙江省油茶優良無性系的選育,選育出適合南方種植的油茶優良無性系浙林系17個,為浙江省油茶產業良種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6年后,吳柏林調到龍游縣林業技術推廣站。龍游的竹林面積遠遠大于油茶,吳柏林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竹林培育上,從此開始行走在龍游的竹海中。龍游南部竹區,吳柏林去得最多。
“他善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形成理論,并以理論指導實踐。”林曉越是一名生長于林場、又扎根在林場的“林二代”。在工作中,他和吳柏林多有接觸,互相知根知底。
2008年龍游縣遭受南方特大雨雪冰凍自然災害,竹林受災嚴重。吳柏林及時組織竹農開展生產自救,與科研部門一起錄制竹林災后恢復重建科教片,為全國竹林受災區災后恢復重建提供科學依據,使竹林生產全面快速恢復,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吳柏林大力推廣“筍竹兩用林毛竹林”主要培育模式,提升竹林產出,實現林業增效、竹農增收,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的竹林培育提供示范。主持制定浙江省地方標準《筍竹兩用毛竹林培育技術規程》,建立全國筍竹兩用毛竹林培育示范中心。
在工作中,吳柏林注重與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把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主持完成或主要參與完成國家級、省級林業科技項目等20多項,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等20多項。
入蜀:讓浙江技術扎根四川
近些年,吳柏林和林曉越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因為他們兩個人都曾入川扶貧,一個是去傳授技術,一個是去指導生產。
根據浙川兩省東西部扶貧協作決策部署,2018年至2020年,龍游縣與敘永縣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關系,共同推進敘永攻堅。2018年,吳柏林作為首批東西部扶貧協作專業技術人才,到四川省敘永縣開展技術扶貧。那年,他已56歲。
龍游竹林面積43.5萬畝,敘永有140萬畝,是四川省最大的竹林基地縣。敘永縣的竹林不僅面積大,而且竹子的品種非常多,毛竹、方竹、苦竹、綿竹……一年四季都出筍。這對研究了幾十年竹子的吳柏林來說,正中下懷,他覺得自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當地重種輕管。” 吳柏林跑遍烏蒙山區,發現了這一普遍問題。
竹林管理是吳柏林的強項,他將浙江竹林管理方面的先進技術應用到四川的竹林管理上,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解決技術應用“水土不服”的問題。
當地苦竹種植面積近4萬畝,但產量低,竹筍吃起來有些苦味,賣不起價錢。“敘永和龍游雖然相隔1700多公里,但所處緯度差不多,自然條件相似。龍游縣多年來深耕竹筍產業,尤其是雷竹覆蓋技術已比較成熟,我就想把它嫁接到苦竹種植上來。”吳柏林說。
在龍游,雷竹覆蓋的是礱糠和稻草,但敘永稻田少,礱糠和稻草不好找,如果去外地采購,成本高,顯然不具有推廣價值。一次,吳柏林在下鄉的過程中發現,有個村民堆了一堆竹屑,用來作為食用菌培育基質。“我把手伸進去,發現里面會發熱。”這一伸,讓吳柏林馬上興奮起來,他決定用竹屑代替礱糠和稻草作為覆蓋材料。
試驗結果讓當地竹農驚訝不已。原來苦竹出筍期31天,覆蓋后延長到82天。原來畝均產量二三百公斤,覆蓋后增長到812公斤。而且采用覆蓋技術后,竹筍都在覆蓋物里生長,曬不到太陽,所以苦味大大減少,甚至還有一絲甜味,最高價一公斤賣到100元,畝均收益有17386元。
苦竹“早出豐產培育試驗”成功,讓吳柏林在敘永聲名遠揚,他也在2019年和2020年,兩次延長援川時間,向當地竹農傳授更多的良種選育、豐產培育、采筍技術知識。他成功解決了苦竹大小年關鍵技術問題,幫助敘永縣建立油茶良種采穗圃和基因庫,全面提升了敘永縣竹林、油茶培育水平。他還在敘永縣成立了“竹產業專家工作站”,編制培訓材料,為當地培育了一支“帶不走”的科技隊伍,用技術幫助群眾致富。
增收:讓竹農確確實實有效益
走在溪口林場,可以聽到“嗡嗡嗡”的割草聲。
“我們早就不用除草劑了。”林曉越說。
吳柏林解釋說,之前,有些竹農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過度采伐、施肥,使用化學除草劑和化學農藥等技術手段,造成竹林林分結構不合理、土壤酸化、水土流失、竹林抗逆性變差,他當時就提出竹林產業發展必須走生態發展之路。“我們從2012年開始,實施竹林生態培育技術。大力推廣應用機械除草,通過5年不懈努力,全面杜絕了化學除草劑在竹林中的使用。在竹林病蟲害綜合防治中,大力推廣應用生物防治和燈光誘殺等技術,大大降低了化學農藥在竹林中的使用。”
竹林里間種了一些浙江楠和紅豆杉。“這是喜陰的闊葉樹種。”吳柏林說,竹闊混交是為了生物多樣性,也起到涵養水土的作用。
生態要講,經濟效益也要有。
“目前竹子整體效益不好,大小年集中,要實行錯峰。”這是吳柏林近來正在摸索的新課題,通過管理,調整竹林的大小年,在同一年,讓一部分竹林大年,一部分竹林小年。“就像反季節蔬菜一樣,因為小年的竹筍收購價格比大年每公斤高5元到6元。”
另外,吳柏林還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試驗,比如引進方竹,發展林下經濟,用廢竹屑做生態地膜等。
“多方面促進農民增收。”吳柏林說,竹農確確實實有效益了,就是政府不補助,也照樣去種,這才是成功的種植模式。“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就是要發揮自己的專長,改變當地林農的傳統經營理念,解決他們的收入問題。”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