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產業是幫助脫貧地區群眾增收的有效途徑,在貴州赤水,一根竹子撬動起當地經濟發展,通過不斷延長竹產業鏈條,帶動了近20萬人增收。
一大早,貴州赤水玉豐村村民王祖英一家人開始了伐竹工作。他們砍伐好的竹子將運往初級加工廠加工切片。
貴州省赤水市寶源鄉玉豐村村民 王祖英:一根有五六塊錢,大根的那種有十來塊錢。
赤水有中國竹子之鄉的美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當地做起了竹文章。通過退耕還林、封場培育等措施,竹原料年供應能力增加到近90萬噸。良好的產業鏈基礎,吸引了不少大型竹產業企業爭相落戶。
在貴州最大的竹原漿紙生產企業,每天,玉豐村村民王祖英他們砍伐的竹子加工成的竹片都會運送到這里,經過工藝流程變成各種優質紙制品。
貴州省赤天化紙業公司負責人 修仰榮:原料的質量和數量都有充分的保障,讓我們的產品有了更強的競爭力。目前我們的市場覆蓋了國內、美國、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僅是造紙,在赤水,豐富的竹資源正成為創業創新主體研發新產品新技術的依托。這家文創企業將竹子編織成杯子、包、畫等各類工藝品,借助互聯網打開了全國銷路,去年各類竹編工藝品銷售收入達1200多萬元。
貴州省赤水市竹編非遺技藝傳承人 楊昌芹:其實我們的竹編產業是屬于竹產業其中的一個類別,把竹子的附加值最大化。現在我們公司有100多個員工,間接帶動周邊老百姓的就業。
如今在赤水,一根竹子已經衍生出了紙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新技術新材料五大產業鏈,現有竹類加工企業近400家,帶動近20萬人實現增收。
(總臺央視記者 建春 凱博 陳博 劉成 貴州臺)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