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之于大關,是大自然眷戀這一方水土而饋贈的無價之寶,堪稱大關的“名片”。
步入大關境內,竹海茫茫,山風吹過,竹濤陣陣,碧波漣漪。筇竹竹節鼓突,竹姿秀美,其形其貌注定了它不平凡的地位。
查《史記》,張騫云“臣在大夏時,見筇竹杖、蜀布。” 原來筇竹杖早已隨著山間曲折坎坷的五尺道,伴著起伏不平、深淺不一的馬蹄印,人背馬馱,千里迢迢經大關至印度、錫金、不丹和阿富汗,在遙遠的西域聲名大噪。筇竹杖作為極其珍貴的國際商品,成為了南方絲綢之路存在,并且以大關作為重要物流集散地的關鍵佐證。
近年來,從賣筍到賣竹、從竹竿加工到全竹利用、從單純加工到鏈式經營,一根竹子串起一條產業鏈,大關縣用一根竹子撐起一個產業,竹產業成為大關竹農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西南林業大學教授董文淵從1994年到大關縣任科技副縣長,一直從事筇竹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工作。取得的筇竹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生物多樣性保護、良種選育與竹苗培育技術、天然林改造與人工林高效培育技術體系等一系列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筇竹研究的空白,為筇竹資源高效培育、可
持續經營和產業化發展奠定了理論與實踐的基礎。
為充分發揮特色生物資源生態經濟優勢,2017年,大關縣委、縣政府將筇竹確定為“一縣一品”支柱產業。通過原有筇竹提質增效和新發展種植筇竹兩種方式推動發展,發展以筇竹為主,花斑竹、方竹為輔,其它竹種為補充的“一縣一品”筇竹竹產業。
木桿鎮位于大關縣西北部,有8.4萬畝筇竹,是全縣筇竹分布的核心區,占大關縣的40%以上,占世界筇竹資源的25%以上,年平均氣溫14.6攝氏度,年降雨量1335毫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適宜竹類特別是筇竹生長,有“天下筇竹第一鎮”之美譽。
2017年以來,木桿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市、縣關于做大做強竹產業的部署要求,按照“全域種竹、全竹利用、全民致富”的發展思路,以黨建引領高度組織化發展竹產業。形成了“春采筇竹、秋采方竹”為互補的產業。
走進木桿鎮銀吉村,“把山當地耕、把竹當菜種”的標語隨處可見,群眾早已把種竹致富的理念根植于心。筇竹讓群眾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也吃到了甜頭。
銀吉村徐家灣52歲的龍頂學,幾年前,一家人還住在破舊不堪的木架房內,短短幾年時間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這幾年通過種植筇竹不僅新建3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脫了貧,他的筇竹事業也蒸蒸日上,從小規模種植到流轉200余畝土地、林地和荒地全部種植筇竹,套種黃柏等經濟林木,2019年實現筇竹收入13萬余元,他種植的筇竹豐產后可實現年收入30萬元以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采筍人身背竹簍,穿梭于茂密的竹林,他們起早貪黑,步履匆匆。濃濃的霧氣彌漫著山巒,盡管降雨降溫,他們或弓身,或攀爬,或匍匐,在濕滑陡峭的林地里尋覓雨后冒出的鮮嫩竹筍。
4月1日,下午2時左右,記者走到生長竹筍的山上,一名衣衫已經濕透了的婦女背著滿滿一背簍的筍子從竹林里鉆了出來,一臉的笑容告訴我們今天收獲不錯。她叫蔡國乾,今年49歲,來自木桿鎮徐家灣,平常都是夫妻倆一起上山采筍,因為家里有其他事情,今天就她自己一個人上山。上山的小路泥濘不堪,陰雨綿綿,明知今天會有小雨,蔡國乾還是一大早就出了門,此時她還沒顧得上喝口熱水吃口熱飯。她家10多畝林地全部都種上了竹子,蔡國乾說:“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新鮮竹筍每公斤10元左右,今天采了有50公斤,算下來有500元。現在的竹筍價格一年比一年好,我們越種越有信心。”她把采下的筍子碼好裝入編織袋后,準備用電動車運回家把筍殼剝離。
新鮮竹筍需要剝去筍殼,才能買上好價錢。剝殼技術越熟練,越能保證竹筍的品質。蔡國乾說:“沒有剝掉筍殼的竹筍市場價也就是每公斤7元左右,我們都是把竹筍運回家剝掉筍殼后再賣到竹筍收購點的。”同行的師傅當場買了蔡國乾15公斤毛筍。她感到喜出望外,連連說:“今天運氣真好!”說話間,一個筍農陸陸續續從竹林里鉆了出來。
大關依托自身天然筇竹資源稟賦,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資源,群眾看準了筇竹的發展前景,把承包地和荒山種上了筇竹,按照“把山當地耕、把竹當菜種”的意識加強對筇竹的撫育和管理,形成了群眾主動育苗、主動種植、主動管理的良好格局,群眾發展筇竹的內生動力增強。
大關的“竹扁擔”將成為一頭挑著“綠水青山”、一頭挑著“金山銀山”的“金扁擔”。
大關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洪慶介紹,通過3年建設,大關竹林總面積從從29.88萬畝增加到72.4萬畝,其中筇竹面積58.43萬畝,筇竹面積占全球的60%以上,竹筍年產量2萬余噸,以筇竹產業為依托實現3.66萬人穩定脫貧,15.9萬余人受益。
以竹為媒念好“竹子經”
殺青、殺菌、腌漬等加工工序正在云南國豐林產品實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有條不紊地進行。遠遠地,機器聲從生產車間傳來,工人們正站在半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旁,對加工好的竹筍產品進行清點和封口,一包包泡椒竹筍食品從他們眼前流動過,四周的平臺上堆滿了大包小包的竹筍食品。
“這段時間加工的是剛收進來的筇竹筍,經過保鮮、分級、水煮、配料等一系列流程,加工成為泡椒味、香辣味、原味的筍子休閑食品。” 開袋即食車間的工人饒仁會向記者介紹生產工藝。饒仁會家住木桿鎮向陽村,她在車間負責竹筍包裝封口,每月工資能有3500元。她很滿意現在的工作,離家近還能照顧老人孩子。
云南國豐林產品實業有限公司,2019年投產運行,其加工的竹筍注冊了“樂佳山”商標,位于木桿鎮向陽村羅家山。總經理石國寬說:“我們公司每年春筍和秋筍的產量有2000噸左右,產值3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20個”。
竹產品加工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不需外出打工,便可豐衣足食。曾經司空見慣的竹筍,經過深加工后已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筇竹筍已成為許多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市場需求量巨大。
大關縣打破長期以來只賣竹筍初產品的局面,融入文化創意、康養旅游、科技加工等理念和技術,探索全竹開發、全竹利用,變“向一根筍要效益”為“向全身竹要價值”,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推動發展模式由“單打獨斗”向規模“抱團發展”轉變。大力推廣以“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公司)+合作社+農戶”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單家獨戶“各戶為戰”“單打獨斗”的情況,以高度組織化引領規模化、組織化發展。引進龍頭企業借力拉動,引進貴州紅赤水、杭州所氏竹業、深圳市海輝電子科技等5家企業,以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新模式參與基地建設、竹筍加工和竹材利用。
竹筆筒、竹椅、竹床、竹桌……因竹而生的竹產品、竹筍食品企業,變著花樣在產品上推陳出新,把優質的竹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贏得了豐厚的效益。
以竹為媒,大關正加速竹類一二三產融合,全面拓展竹產業發展空間。
大關縣依托全縣竹資源優勢和董文淵教授20多年潛心研究成果,提出以筇竹為主,在全縣發展“百萬畝竹”產業發展思路和打造“百里筇竹產業帶”,把筇竹產業作為鞏固全縣脫貧成效,提高脫貧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基礎。為了讓全縣人民形成共識,形成合力,全力推進“一縣一業”筇竹產業、“百萬畝竹”基地建設和“百里筇竹產業帶”打造。
以“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思路,走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路子,以規劃引領、科技支撐、品牌建設為抓手,立足縣情,按照“一體、兩核、三廊帶”發展空間布局,通過竹類資源培育、筍材加工、現代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筇竹文化挖掘、竹林旅游休閑康養區打造,強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著力培育“一縣一業”筇竹產業。
在基地建設方面,向種苗要質量。建立苗木管控機制,嚴禁“嚴禁市外采種、縣外調苗”,從開花、采種、播種、田間管理進行全程跟蹤監管確保種源純正。向種植管理要質量。通過種植標準化、地塊管理畝計化、管護責任精準化,實現筇竹種植、管護“人地一體”網格化管理。從散、小、弱向規模化連片化轉變。按照適宜區域“應種盡種”工作思路,統籌沿路沿河、閑置空地、荒山荒坡三個層次,實行規模化連片化發展。
在組織化方面,積極探索“龍頭企業+村集體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盤活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三塊地”,實行統一供苗、統一種植、統一管理三統一發展模式,推動高度組織化發展。
在示范帶動方面,打造竹產業專業村、優秀新型經營主體、科技竹園示范載體。抓好示范樣板建設。按照村村有樣板,組組有看點要求,共建示范樣板60個。
在品牌創建方面,“烏蒙源生.至尊筇竹”公共區域品牌獲批投入使用,筇竹筍地理標志申報工作穩步推進,大關國有林場筇竹基地被認定為“綠色食品牌”省級產業基地。
在科技支撐方面,依托高校人才資源優勢,與西南林業大學共建筇竹研究院、成立董文淵專家工作站,抓實董文淵教授團隊研究的輕基質容器育苗、筇竹人工栽培、筇竹高效培育技術等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三年來,大關縣投入各類資金3.1億元,新建竹基地46.12萬畝,實施低效竹林提質改造14萬畝,完成幼林撫育16萬畝,竹林總面積從29.88萬畝增加到76萬畝,筇竹面積占全世界筇竹面積的60%;竹筍年產量從0.8萬噸提升到2.04萬噸,竹材年產量從0.4億根提升到1.2億根;培育發展了本土筍材加工企業21家、涉竹集體經濟組織42個、家庭農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社66個、竹產業專業村20個,木桿筇竹產業示范園將于今年4月建成投用。竹產業年總產值從2.4億元增加到4.2億元。
龍頂學說:“自從董文淵教授來了后,培訓我們科學種植筇竹,我們加強管護,按董教授培訓時說的采老留幼、采密留稀、采小留大、采弱留強,不僅產品提高了,品質也更好了,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
一陣春雨后,竹林中,春筍紛紛破土,采筍人異常忙碌。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