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在繁榮市場、出口創匯、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數據,2019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達5600萬噸,約占全球的50%;化學纖維和棉花是紡織工業最主要的兩大原料,其中化學纖維占84.6%,棉花占13.4%,高品質原料的穩定供應是紡織行業實現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
在全國人大代表、新鄉化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邵長金看來,我國目前紡織業產業格局仍存在兩大隱患。
“首先,化學纖維原料高度依賴石油資源存在產業安全隱患?!?/span> 邵長金解釋道,化學纖維中以石油為基礎原料的合成纖維約占91%,而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因此國際原油價格的劇烈波動,將直接給化學纖維行業平穩運行帶來一定風險。雖然近兩年國內大型民營化纖企業實現了“從原油煉化到化纖紡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但是全球原油市場和國際貿易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我國紡織產業原料端的不可控風險。
“其次,棉花產業在新疆集中度過高存在產業安全隱患。由于新疆的氣候適合棉花種植,同時隨著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在新疆的實施極大地保障了新疆棉農收益,同期內地的棉花扶持政策相對薄弱,導致我國棉花產業在新疆的集中度逐步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度我國棉花產量為591萬噸,其中新疆產量為516萬噸,占全國的87.3%。
自2019年開始,美國利用涉疆法案限制我國使用新疆棉、在新疆生產的相關紡織企業產品出口,以削弱我國紡織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作用和競爭優勢。但邵長金認為,即使沒有“涉疆問題”的影響,極端天氣、交通運輸壓力、政策的傾斜等也可能影響到紡織原料保障。我國棉花種植產業在新疆高度集中,容易形成農產品和基礎工業品對單一地區的過渡依賴,不利于我國整體紡織產業安全,也不利于我國棉花產業的長遠穩定發展。
為了加強紡織產業原料保障,維護產業安全穩定,邵長金在今年兩會上提出,要加快培育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制造產業。充分利用農作物廢棄物、竹、麻、速生林及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等,發展以生物可再生資源替代化石資源的工業原料路線;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和支持,對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給予資金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進一步提高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技術水平,重點突破部分生物基單體和原料的關鍵制備技術、推動關鍵裝備國產化、推動重點品種的規?;统杀旧a,補齊短板;拓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在紡織品服裝領域的應用,降低紡織工業對石油資源的依賴。
竹纖維形態特點突出、性能優良,是一種可持續利用的天然材料。隨著人們對環保的重視和意識提高,竹纖維制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得到快速發展。竹纖維按照制取工藝和化學成分可分為天然竹纖維(又稱竹原纖維)和竹粘膠纖維,按照纖維型態可分為竹短纖維、竹長纖維和連續竹纖維,按照用途可分為紡織用竹纖維和復合材料用竹纖維。目前,竹纖維在紡紗、織布、非織造、無紡布等紡織行業和建筑板材、家居用品、汽車內飾、工程管件、保溫隔熱材料、裝飾材料等復合材料領域得到開發和應用,呈現顯著增長的趨勢。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