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民溫飽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生態建設取得了歷史性勝利。在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以木材為主要組成元素的健康家居、木質環境、木材安全,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目標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關鍵是如何做到保持綠水青山、實現金山銀山。所以,遵照森林生長自然規律、制定可行有效的保護與利用協同機制,對人工林及時采伐、合理加工、有序倉儲,營造強大的標準材、規格材市場,建立完備的國家商品材體系,是全面理解、貫通"兩山"理論最佳體現。
一、 商品材新時代內涵
"商品材"顧名思義是指可以流通材料,傳統意義上的商品材特指商品木材,概念中不包含鋼材、水泥等。指的是一株樹或一個林分經過采伐和造材之后,生產的可作為商品出售的經濟材和薪材總和。這一認識從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延續,但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弱化。再通俗點說,商品材一般是指達到一定規格的經濟材。之所以被稱為商品材,同時也說明這類林木有較大的材用空間,可以在相當一段時期內被廣泛使用于商品的制作。商品材按照國家制定的標準進行加工后,供出售、倉儲或調撥,以滿足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早期的商品材并未將竹材包含在內。
當今,科技創新和應用日新月異,人們對森林、人工林木材和生態系統的認識不斷深化,對森林服務于人類的用材價值認同感越來越強。目前,我國森林面積達2.2億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2.96%。其中,竹林面積約641萬公頃。以"森林也是生命、也有生長老死"可持續經營理論為前提,如何在發揮商品材生態價值同時,使其利用價值最大化,值得深思和探討。還有,隨著林業經營方式的逐漸改變,竹木原材料市場由原木加工商品材為主,逐漸演變成以原木、小徑材、竹材、撫育間伐材和生物質材料等多種來源形式,加工技術、材料組合方式等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的發展條件下和新的技術環境中,我們亟需對商品材從內涵和外延等維度予以界定。
二、商品材發展現狀
建國以來,商品材和鋼鐵、水泥、塑料"比肩",被列入國民經濟發展的四大原材料、重要戰略物資。后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以及不斷完善,商品材在很多情況下被視為市場可自發調節的普通商品。部門重視程度、監管作用越來越弱,導致市場向度不清、無序運行、越來越亂。同時由于生態保護限制等原因,商品材不能夠像國家統購商品一樣,通過市場調節至最理想狀態,長此以往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面:
(一)存在過度保護傾向,守著青山沒柴燒。
林木作為一種可恢復、可再生、低能耗、可降解的綠色材料,應遵循可持續經營的基本理念。從森林經理學角度看,隨著國家儲備林、人工林面積不斷擴大,我們應當避免落入過度保護或過度利用的"兩個誤區"。對此,周恩來總理曾精確概括為:"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從實際情況看,目前國際通行商品材人均供給量約為1立方米/(人·年),而我國的這一水平僅為0.3立方米/(人·年)左右,缺口和差距還很大。這與我國目前活立木總蓄積136.18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24.56億立方米的"家底"十分不相稱。一定程度上存在過度保護傾向,造成對商品材的有效利用率較低,更沒有明確通過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質量和森林生產率的重點要求。有些地方、有些領導談"伐"色變,直接簡單粗暴"禁伐",卻殊不知這樣也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影響林木健康生長。有時害怕伐木失控,還限制了撫育采伐、林分改造及衛生伐的科學施行。這些因素造成市場供應嚴重不足,讓自身陷入守著青山沒柴燒的困境。
(二)缺乏頂層謀劃設計,不利于行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常用的、已有的近800個商品材樹種被歸為241個商品材類,并分為5這五類材。盡管《中國主要木材名稱》(GB/T16734-1997)和《主要商品木材樹種代號》(GB∕T 36870-2018)均已發布,但僅涉及主要商品木材樹種代名詞,并無材性用途等技術性指標。到目前為止,我國并無商品材的技術標準。此外,目前也沒有商品竹材方面的分類,更沒有商品竹材加工產品的標準。
從政策環境和國家層面看,需要進一步認識:保持穩定的商品材產量,對國民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和木材安全的重要意義。從產業結構看,打造強大的商品材產業鏈,是林草業一、二、三產協同現代化發展的橋梁和紐帶,類似糧食行業的中糧集團和糧食儲備庫的角色,對脫貧致富、就業創業、再生資源實時儲備、提升健康指數、推進林產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三)供需矛盾較為突出,用材過度依賴于進口。
實現商品材市場供需平衡,首先需要面對的是市場需求有多大、應該采伐多少、如何加工標準材、新技術的應用等基本問題。但由于過去體制機制不完善、管理粗放,商品材生產屢屢出現"該伐的沒伐、不該砍的卻砍了"等尷尬。此外,商品材市場國內供應長期短缺,形成過度依賴進口的局面。尤其是"十三五"時期,我國根本沒有木材生產的指標,進口商品材的數量已經超過全國木材消費的半數。
由于保護與利用之間不協調、不匹配,中國商品材產業已經被動嵌入了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2019年,我國原木進口中前五位國家分別是新西蘭、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德國。按照新的木材安全觀,必須通過國內高效的森林經營,協調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現在看,我們已經具備科學利用以及協調資源和利用間矛盾的能力,完全可以平衡適度地加以利用。
(四)用材質量參差不齊,量低價高格局需扭轉。
受商品材市場供需失衡、價格高企等原因影響,國內家裝等行業使用人造板材的情況十分普遍。一些金玉其外的人造板材膠粘劑含量嚴重超標,產生的甲醛等有毒有害氣體,如果長期吸入對健康影響非常大。更可悲的是,所用材料失去了特有的天然紋理、顏色、生物力學功能。這更給人"低質高價"的無力感,百姓生態獲得感不強。為此,要充分利用人工林成熟材、竹材以及部分進口材,集成現代裝備和先進工藝,規模化、超量產發展商品材產業,滿足市場供應,才能盡快改變商品材量低價高、質次價高的窘迫局面。
森林生長自然規律和人類的實踐活動業已證明,生態保護修復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可以協調共進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木材生產仍是森林資源利用的一個"主項"。例如,塞罕壩林場已經是京津冀的生態屏障,但它同時還每年生產著10萬立方米(最多時20萬立方米)的木材,廣西省一度以一省之力支撐了國家木材生產的近一半。由此足見,林木的科學合理利用與保持良好生態之間,應該是一種相得益彰、互為促進的關系。
三、具體措施
優良生態依托于綠水青山,綠水青山依托于草豐林茂。對森林資源的利用應當堅持"當用則用、有序利用;不用則廢,浪費可恥"的基本遵循。建議如下:
(一)振興商品材產業,加強頂層設計。
新時代踐行新理念,對商品材要賦予新的內涵:外觀保持竹木材的天然紋理、顏色、舒適性等物理性能;內部保持固有的生物力學性質,不通過疏解、粉碎再膠合成型;建材市場、流通領域木質材料的主流產品;具有低膠粘劑、低成本、標準化、可預制等特點。
要結合商品材"商品化"和"可持續產出"兩個重要特征,運用科技手段盡快摸清家底、探清規律、建立"臺賬",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要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人民幸福的高度,圍繞商品材"服務發展、造福民生"兩大主要功能,強化政策引導,扶持產業發展;要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基本前提,借鑒德國《木材憲章》等有益經驗,盡快規劃年產10億立方米商品材的國家目標(長遠目標人均每年1立方米消費量);要及時就商品材的可持續發展、"鼓勵與禁止"、科學合理有序采伐等進行全盤設計和頂層謀劃,助推商品材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倒逼"行業經營者走量質齊升、有序競爭、貨真價實的發展之路。
(二)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塑造良好行業名片。
人造板是林產工業發展歷程中一定時期產物,保持天然紋理、實木利用則是人類用材的永恒追求。為此,要在建立健全商品材市場體制機制的基礎上,盡快出臺商品材國家質量標準體系,內容要囊括商品材含水率、硬度、防蛀處理、環保評價等指標,引導商品材"管養育售"各環節養成質量意識,讓優質商品材成為展示中國良好生態的靚麗名片。同時,為避免"林"賤傷農等情況的發生,探索建立國家儲備材或保護價收購等制度。
(三)"政用產學研"并舉,堅持自主創新之路。
綠色、低碳的產品是未來消費的主流。從科技發展角度看,"以木代塑""以木代鋼"才是未來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為此,要政、用、產、學、研全面發力,以自主創新為依托開發新產品、探索新領域;要堅定不移地把商品材產量做上去,貫通商品材上、中、下游良性發展產業鏈,解決建筑、家居、交通、運輸等領域基本用材問題,逐步邁上商品材強國之路。此外,商品材需求呈現出不可逆轉的剛性增長態勢。其供給問題已由一般的經濟問題演變為重大的資源戰略問題,最好的解決措施是增量與提質"齊步走""快步走""健步走"。
(四)堅持保護利用并重,探索最優協同機制。
當前,從我們所擁有的綠色"家底"看,完全有能力滿足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需求。為此要不斷深化對林竹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這一認識,努力探尋二者間的最佳"契合點";要考慮在"十四五"時期逐步調整完善國家儲備林計劃,利用好人工林成熟材,及時采伐,高效利用;同時要圍繞每年需求多少、如何加工、后期生態補償、市場健康運行等現實問題,全面進行規劃論證和發展定位。要更加關注商品材產品壽命和循環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助力大氣減排。
邁入新時代,一方面要持續培植做大我們的綠色"資源庫",讓"我見青山多嫵媚"成為常態;另一方面,要用科學和智慧把一切林木經營利用活動控制在合理的彈性空間內,不斷探尋"最大可能"和"最小損害"之間的優化均衡。最終,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重構傳統產業,圍繞集約化、科技化、精準化等方向努力,大幅度提升我國商品材產量和品質,讓所有中國人盡享商品材"綠色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