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竹業發展重點地區名錄,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四川宜賓竹產業已成繼浙江、福建后的一處新熱點、新高地,正以昂揚的姿態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可曾記得,三年前,宜賓“竹”還名不見經傳,產業規模小、鏈條短,發展滯后,豐富的竹資源,只是承載著竹區群眾的致富期盼。三年來,宜賓人勇擔使命,創新求進,用“竹”架起了一座為民服務連心橋,鋪設了一條致富路;用“竹”構建了一道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擔負起“生態首城”的職責。
一、宜賓“竹”的發展背景
宜賓,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金沙江、岷江、長江三江交匯處,是萬里長江第一城、中國白酒之都、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賦予了宜賓“竹”必須承擔起生態安全和產業富民的雙重使命。宜賓竹產業資源優勢明顯,2017年,全市竹林面積312萬畝,是全國竹資源最富集地區之一,是四川竹資源最富集地區和川南竹產業集群核心區域。但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龍頭企業帶動不強、科技創新引領不夠、文旅融合不足、政策保障乏力等影響,宜賓竹業經營綜合效益低下,竹產業發展舉步唯艱,竹農望“竹”生嘆。2017年底,宜賓竹產業總產值僅71億元,規模以上竹企業僅23家,竹加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為2.7%,對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僅為1%。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讓竹林成為四川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線”,為宜賓竹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治遵循,宜賓“竹”面臨絕好的時代機遇和政治機遇,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二、宜賓“竹”的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宜賓市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結合宜賓實際,探索發展路徑,把竹產業打造成為了宜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決勝全面小康的富民產業、興業產業、綠色產業。
(一)精準定位,科學謀劃竹業發展新方向
精準做好產業定位。宜賓竹林面積約占四川省竹林面積1/5,有竹類39屬485種(其中原生竹類13屬58種);長寧竹海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第一個以竹類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蜀南竹海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十大森林”;長寧縣被國家林業局評為“中國竹子之鄉”;“興文方竹”“長寧苦竹”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竹加工、竹生態具有較好的基礎優勢。宜賓市經過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確立了打造“中華竹都?最美竹海”的目標,將竹產業發展列入了全市重點發展產業。
科學制定產業規劃。出臺《竹產業發展工作意見》,制定《竹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竹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竹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構建“一海一帶三區五園”發展格局(即:打造以蜀南竹海、僰王山、仁和百竹海為核心的蜀南大竹海;建設“宜長興”百里翠竹示范帶;分竹產業重點發展區、協同發展區、特色發展區,差異化協同發展;培育翠屏高端竹產品精深加工園、南溪竹漿紙工業園、長寧竹食品加工產業園、江安竹漿粕竹纖維產業園、興文竹產品加工園)。到2020年,全市竹產業綜合產值實現300億元,凈增230億元;到2025年,竹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
(二)轉型發展,產業融合助力竹業發展新作為
狠抓竹資源保護培育。以建設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市為目標,集中實施一般宜林(綠)地造竹綠化、生態脆弱區治理、水系綠化、道路綠化、森林城市建設、綠色家園建設、竹林風景線、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綠化成果保護等九大任務。重點做好建點示范、連線成景、擴面增量、提質增效“4篇”文章。在建點示范方面。堅持適地適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按照“標準化建設、科學化經營、高效益產出”的要求,高品質、高規格的在全市各縣(區)各建立一個1000畝的現代竹林示范基地。在連線成景方面。結合現有竹林資源優勢,突出生態保護、水土治理、竹農增收,打造5條陸路風景線和1條水路風景線,并將竹林風景線串聯竹林示范基地、竹產業重點企業、竹特色鎮村和竹林人家。在擴面增量方面。通過實施“美麗鄉村植竹造林行動、美麗城鎮竹林景觀打造行動、低產改造和豐產培育行動”增加竹林面積、提升竹材產量。在提質增效方面。強化竹林科學撫育管理,強化林地綜合利用,加大林區基礎建設。
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區域協調互補、錯位發展新格局,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緊扣發展竹漿紙竹漿粕產業、竹型材竹板材產業、竹家具竹日用品產業、竹食品竹飲料產業等,大力引進行業龍頭企業,支持現有市內竹產業企業股改,不斷培育規模以上竹企業。按照現有竹產業發展分布優勢和特點,精準定位各個竹產業園區的功能,引導有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的企業入駐園區,加強示范,促進園區化發展,達到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竹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集群化、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切實做好竹旅融合。充分做好“竹業+”文章,打造最優“竹景區”、傳承最美“竹文化”。全面升級蜀南竹海景區品質,全力推動蜀南竹海5A級景區創建。高規格打造 “大竹海”旅游環線,在竹資源富集區建設10個竹特色鎮和100個竹特色村。規劃建設竹文化主題公園、竹工藝博物館和大師工作室。大力傳承和發展竹雕、竹簧、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中國國際竹文化竹工藝品創作大賽和以竹為主題的書法、繪畫作品大賽。高品位設計具有獨特辨識度的宜賓“竹”特色徽標,建設蜀南竹海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攝影和文創基地。
著力推進科技創新。與國際竹藤組織、中國林科院、南京林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行業組織和高校院所的建立戰略合作,依托重點骨干企業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專家服務基地等平臺。以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成渝地區竹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為目標,創新組建了宜賓林竹產業研究院,實施“首席專家+創新團隊+職能部門”模式,聘請國內知名專家作為首席專家,針對宜賓林竹產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全力助推產業發展。加強品牌建設推廣力度,把竹產業打造為繼宜賓酒、宜賓茶后的又一靚麗名片。
全面深化開放合作。積極組織竹企業參加國際國內各類知名竹業展會,舉辦竹產業項目專題推介會。2018年6月專場亮相世界竹藤大會;連續兩年與省經信部門共同主辦“天府寶島·竹工天下”竹產品工業設計專題賽;2019年6月舉辦首屆中國(宜賓)國際竹產業發展峰會暨竹產品交易會,共有參會嘉賓近700人(外賓63人),參展企業138家(國外企業7家),簽約項目26個,協議總投資107.83億元,接待觀眾5.6萬余人次,現場成交額1.916億元,簽訂合同金額9.941億元。
(三)創新機制,優質服務助推竹業發展新成效
創新經營模式和機制。積極推行“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地租+分紅+勞務收入”“二次返利”“政策性保險+商業保險”等利益聯結機制,創新“PPP”、涉林財政資金資產股權量化到戶等模式,將林竹資源轉化為林竹資本。鼓勵農戶以租賃、入股、互換、轉讓和委托(代管)等方式依法自愿流轉,實行股份經營、政企聯合投融資、科研院所+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經營等模式,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經營。
強化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成立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竹產業發展領導組,出臺《宜賓市支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用于竹產業發展,從竹林基地建設、竹特色鎮村建設、竹精深加工、竹產業園區建設、竹工藝發展和竹文化培育、竹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創新創造等7個方面予以支持。加大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引導工商資本、民營資金參與竹業開發。加強竹產業發展用水、用電、用氣、道路、通訊等基本生產要素保障。把竹產業發展納入鄉村振興基金重點支持范疇。
三、宜賓“竹”的發展成效
“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兩年的努力,宜賓“竹”已化繭成蝶、華美蛻變,其經濟效應、生態效應、社會效應已經顯現,已擔負起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屏障的使命。截止2019年底,宜賓竹林總面積達350余萬畝,占全市森林面積983.7萬畝的36%,占四川省竹林面積的20%;竹產業總產值實現218.89億元、較2017年增長207.42%;規模以上竹企業39家,竹加工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為3.4%,對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達1.4%,帶動全市竹農年人均增收1630元。宜賓竹產業方興未艾、令人期待,它的發展,必將引領“竹”潮闊步邁向全國、邁向世界、邁向未來。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