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葉柃而言,中國每年浪費的竹子有1.1億噸,這代表著巨大的商機。
“如果我們用這些竹子制造竹基復合材料,替代傳統的鋼鐵、水泥或塑料管,可以減少3.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身為浙江鑫宙竹基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葉柃表示。
最近幾年,以竹子為基礎的替代材料獲得中國政府的認可。目前中國正設法降低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的環境成本,這些項目占中國碳排放的很大一部分。
中國是全球遙遙領先的最大竹子生產國和加工國,但這個市場仍屬于小眾市場。中國竹產業協會(China Bamboo Industry Association)表示,據估計,中國竹產業的總價值略低于400億美元。中國每年出口約22億美元的竹制品,大部分銷往歐盟(EU)。
葉柃期待,這個行業將很快取得突破。2000年代中期,他開發了一種將竹條纏繞在一起制造產品的工藝,進而創建了自己的公司。迄今為止,該公司主要銷售竹復合管,以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對灌溉、排水和排污系統的需求。
鑫宙公司現在正尋求擴大業務范圍。它擁有6家生產廠,每家工廠每年可生產2萬噸竹制品,同時正在開發用于鐵路車廂、儲罐甚至房屋的新產品。
葉柃表示:“我們現在有技術。我們只是需要推出這些產品,然后就會看到爆炸性增長。”
最近幾年,他的工作得到了中國政府越來越多的官方認可,2017年,中國林業局成立了“竹纏繞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竹子屬于禾本科,與很多草一樣,而不是樹,因此生命周期相對較短:大約三年后即可砍伐,七、八年后就會枯死。一棵松樹大約需要25年才能砍伐使用。
在中國,適用于制造復合材料產品的竹子每年的產量為1.5億噸,但目前利用量僅為4000萬噸。
國際竹藤組織(INBAR)的金樂樂(Charlotte King)表示:“用竹子取代傳統材料可能是‘綠化’排放密集型基礎設施項目的一種重要方法。”
國際竹藤組織2015年展開的一項研究發現,各種竹基建筑材料的終身碳足跡為凈負值(每立方米100至600公斤二氧化碳),相比之下鋁(逾3萬公斤)和鋼(大約1.5萬公斤)均為凈正值。
在某些材料中使用合成膠、層壓板和不可生物降解的樹脂意味著,并非所有竹基產品都完全適合循環經濟;這些產品在使用后需要燃燒以生產能源,而不是被重新利用或循環利用;后兩者是理想情形。但金樂樂表示,無毒和基于生物的替代品的開發,可能會在以后進一步改善可持續性。
在歐洲,用木材和其他生物材料替代傳統產品的類似嘗試面臨著一些批評,因為需要更多的土地來滿足需求。
然而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以補貼的方式鼓勵農民在貧瘠的土地上用竹子造林。這項政策讓種植竹子成為不太富裕的農民增加收入的一種有吸引力的方式。
增加使用生物材料來替代污染更嚴重的行業生產的傳統產品,是中國對于如何建設環保和循環經濟的理解不斷深入的一個結果。
中國在全球垃圾行業的重要地位,推動中國在2009年相對較早且積極地接納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在那年通過了一項促進循環經濟的法律。
初期措施最大的側重點是改善中國龐大的廢物管理行業,經常指定中國某些地區作為試點項目,例如廣東省的貴嶼國家循環經濟產業園。
最近幾年,政策朝著“綠色”經濟和建設“生態文明”(可持續增長的最新流行語)的方向發展。
作為這種轉變的一部分,政府把治理中國有毒空氣污染列為一個核心政策目標,并強調必須從不惜一切代價保增長的戰略轉向更加平衡的發展戰略。
中國環保活動人士認為,竹基產品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使用是一個頗有希望的選擇,因為它直擊中國污染問題的核心:工業污染,它是中國對建設更多基礎設施的巨大胃口的副作用。
最近幾個月,隨著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降至創紀錄低點,對于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而言,在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擴張之間進行權衡變得更加復雜。
下行壓力危及推動環保舉措(例如轉向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同時出現了建設不必要的形象工程基建項目的可能性;這些項目通常使用從當地采購的污染性傳統材料建造,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區域經濟。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