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湖南省桃江縣馬跡塘鎮益陽侖村億陽侖合作社生產車間里,村民們麻利地將成堆的筍干打包,準備發往湖南長沙、廣東廣州等地。
這個位于偏遠山鄉的合作社由返鄉創業青年何震注資1000萬元,武潭、馬跡塘鎮兩地30多個農戶以山林入股的方式合伙開辦,帶動當地300多人就業,為益陽侖村脫貧作出重要貢獻。這是桃江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三權”分置、放活林業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典型縮影。
桃江縣是湖南省竹林面積第一大縣。在林改初期,桃江縣便先行先試,將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鼓勵山林流轉、承包經營。2009年,益陽市全面推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桃江縣對187萬畝林地開始確權頒證,實現“樹定根、人定心、山定權”。10年來,竹產業蓬勃發展,成為桃江“一縣一業”的先行產業、農業轉型升級的龍頭產業、農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
2009年,在桃江縣林業局的協助下,桃花江鎮花果山村農民高最華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流轉754畝林地發展筍用林,并用林權證抵押貸款50萬元。高最華利用自己在江浙一帶學習的筍用林培育經驗,打破了當地人“一顆筍一根竹”的傳統思路,引進科學技術,將畝產值由200多元提升到2000多元,樹立了依靠發展竹筍產業致富的樣板。
馬跡塘鎮商人肖學文也抓住了林改機遇。2009年,他在鸕鶿灣村和游家村流轉110畝村集體林發展筍竹兩用林。3年后,基地實現畝產鮮筍500多公斤。嘗到甜頭后,他逐年擴大流轉規模,并成立竹緣林科開發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玉蘭片”筍干、明筍等30多種筍制品,銷往全國各地。
除了大戶,部分農戶通過成立合作社的方式抱團發展,走上了增收致富路。馬跡塘鎮大塘坪合作社已發展51戶社員。上世紀90年代,竹農萬國新就邀約2戶村民一起發展竹產業。“我們祖輩都是竹農,一家一戶做不大,想要有出路,必須聯合起來做大規模。”如今已經70多歲的萬國新說,“一開始,難喲。村民們覺得沒有保障,不愿意入股。林改后就不一樣了,家家有了林權證,底氣足了,這才敢干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塘坪合作社逐漸發展了23個筍閘,生產加工干筍、明筍等產品。
10年林改,成效明顯。桃江縣優化了林業經濟結構,涌現大戶流轉林場、合作社流轉責任山、農戶抱團發展、企業注資+農戶入股、政府主導+先進村示范、企業流轉個人自留山、大戶流轉個人自留山、村集體承包農戶責任山等8種經營模式,全縣竹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建設生態桃江有機結合,形成了區域特色發展、集群發展、循環發展、品牌發展的產業格局,成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
目前,桃江縣已發展筍用林6.3萬畝,建成100畝以上的筍用林基地83個,發展竹筍加工企業29家,發展竹筍生產專業合作社39個,通過獨立經營、加入合作社、入股企業、農閑兼業等方式,帶動林農就業1.5萬戶4萬人以上,今年全縣竹業產值有望突破百億元,其中筍產業有望突破5億元。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