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小竹子做成大產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我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意見。(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林長制改革為牽引,立足我省竹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充分發揮竹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功能,按照“提升一產、做強二產、壯大三產”發展思路,以竹加工為重點,全面提升竹林經營和竹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綠美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要求,積極開發竹資源多種功能,統籌推進竹資源高效培育和集約、節約、循環利用,實現生態保護和利用協調發展。堅持科學布局,突出特色。立足竹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布局,突出重點,強化錯位發展、有序發展,進一步彰顯區域特色。堅持科技創新,示范引領。強化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發力度,積極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塑造竹產業發展新優勢。(三)發展目標。力爭到2027年,建成國家級竹類種質資源庫1個,改造低產低效竹林1.3萬公頃,竹林培育水平顯著提升,全省竹林面積超過40萬公頃。竹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明顯增強,“以竹代塑”產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省級以上竹產業龍頭企業超過100家,年利用竹筍超20萬噸、毛竹等大徑竹2.5億根,打造以竹資源為主的森林康養基地10個、涉竹林生態旅游精品線路4條,竹產業綜合產值達600億元。(四)加強竹資源培育。積極開展國家、省級竹類種質資源庫建設,聚焦毛竹、雷竹、淡竹、水竹等,加強竹類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加大良種推廣運用。推廣竹木混交種植,全面實施筍用林、材用林、筍材兩用林分類經營,積極推進低產低效竹林復壯改造,進一步優化竹林結構,提升竹林經營水平。不得占用耕地和其他不適合造林的土地發展竹林。將退化竹林修復、竹林撫育、竹木混交改培納入森林質量提升建設范圍,統籌予以支持。重點在廣德市、寧國市、霍山縣、涇縣、黃山區、休寧縣等重點竹產區,建設一批不同類型的高效竹林示范基地。(五)健全竹加工產業體系。支持重點竹產區在竹林集中連片的鄉鎮村設立竹材分解點和簡易堆場,科學規劃建設污染可控的筍竹初加工小微園,引進和培育壯大一批竹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整合資源優勢,積極打造現代竹產業園區,加快推進竹材分解、初級加工、成品精深加工三級竹產業加工體系建設。支持企業改造更新竹產業機械裝備,改進技術工藝,積極拓展竹產品門類和層次。加快推進竹子深度加工和全竹利用,推動竹材生產與竹加工剩余物炭氣聯產相結合,支持池州市創建竹資源綜合循環利用中心和智能竹制品設備制造中心。(六)打造竹加工產業集群。支持竹產區對竹筍制品、竹材人造板、竹炭等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竹纖維、竹纏繞復合材料等新興產業,著力打造皖西、皖南兩個竹產業加工集聚區,充分發揮竹產業集群效應和區域產業競爭優勢。加強竹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在畝均投資強度、產值、稅收、能耗等方面享受小微企業園政策,加快推進竹產業集中集聚。支持發展基礎較好的六安市葉集區、池州市貴池區等地大力發展“以竹代塑”產業,打造竹產業發展新高地。(七)發展竹產業新業態。加強竹林林下復合經營模式研究和應用,積極發展竹林林下種養業和竹林生態旅游康養產業,打造一批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生態旅游路線和森林康養基地。加快推進竹產業與教育、文化、體育等深度融合,鼓勵建設竹生態科普教育研學基地、主題公園、文創中心、文創小鎮等,充分發揮手工匠人和竹文化非遺傳承人的作用,傳承發展好徽派竹編、竹雕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發展直播帶貨、跨境電商等,進一步拓寬竹制品、筍食品等銷售渠道。(八)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引導鼓勵竹農以竹山入股、托管、租賃等方式開展竹山流轉,培育合作社、家庭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謀劃市場化項目,招引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能效的筍竹精深加工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筍竹加工企業申報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對掌握特色工藝、技術、配方的企業,在專精特新企業評選中按規定予以支持。支持企業成立竹產業聯盟,通過整合資源、兼并重組等方式,提升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推行“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九)實施竹業品牌戰略。采取“政府主推、市場主導、企業主打”的品牌運營模式,支持筍竹加工企業申報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食安安徽品牌、皖美品牌示范企業認定,及國家森林生態標志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產品認證,提升產品價值,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強竹產品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商標侵權、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運用各類媒體平臺,加大筍竹產品營銷推廣和品牌宣傳力度,提高市場認可度。鼓勵引導企業將符合政府綠色采購政策要求的竹產品上架“徽采云”電子賣場。充分運用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等重大展會平臺,組織企業宣傳筍竹產品,推介竹資源森林康養基地,著力提升徽州竹雕、皖南竹海等區域性公共品牌影響力。(十)強化組織領導。各有關市、縣(市、區)要高度重視竹產業發展,科學制定竹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及年度實施方案,積極謀劃項目,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措施,全力推進竹產業補鏈強鏈、轉型升級,加速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轉化,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各級林長要充分發揮統籌調度作用,研究和協調解決竹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各職能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通力協作,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十一)加大政策支持。對竹材堆放用地、曬場、貯存等直接為林業生產經營服務的設施,按照規定辦理直接為林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占用林地審批。對企業使用自有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按規定給予補貼。直接用于竹產業發展的生產用地按規定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落實竹加工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從事農林項目稅收減免、竹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稅前扣除等稅收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毛竹貸”等金融產品。(十二)完善配套基礎設施。鼓勵各地充分利用、統籌各級扶持政策和各渠道資金,加強竹林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竹林基地通信、用電等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完善竹產品初加工、存儲、運輸等配套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建設竹林道路,鼓勵地方統籌涉農資金用于竹林道路建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建設竹林道路,重點推進竹林基地對外連接道路、竹林生產作業道路建設。將竹林基地對外連接道路與“四好農村路”、森林防火道路建設等有機結合,統籌推進。(十三)加快科技創新。支持建立竹產業政產學研用金聯動模式,整合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等資源,推動竹產業創新聯合體建設。將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等內容,列入省級科研項目指南,鼓勵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積極申報。對竹品種選育、豐產栽培、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新技術新工藝研究與推廣,在林業科技項目中予以支持。加強竹材采伐、竹筍采挖、竹林生產資料運輸、筍材加工成套智能化設備研發、生產和應用,提升竹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圍繞竹資源培育利用,構建系統科學的技術標準、推廣體系,積極推進新研發的技術、產品、標準、專利等成果轉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