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碳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也是刻不容緩之舉。2020年,我國作出莊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去年6月,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開啟,這標志低碳金融時代的來臨。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我們該如何產生更多碳匯?哪些產業正來到“風口”?碳交易的開啟如何將生態效益轉變成經濟效益?廣州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時下,竹產業正在成為不少地區發展的重點低碳產業。竹的特性不僅固碳,而且是‘負碳’,據介紹,每生產1噸竹料、實際固碳可達1.28噸,且竹子3年就可成材,砍伐后又能生成新竹,在有限的土地下,竹的固碳效力可以源源不斷。
正因如此,去年11月1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聯合發文,要求加快推進竹產業創新發展。十部委提出等竹產業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全國竹產業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現代竹產業體系基本建成,竹產業規模、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優質竹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明顯改善,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竹產業發展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到2035年,全國竹產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現代竹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基本建成,主要竹產品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我國成為世界竹產業強國。”
侯碧清
時下,竹產業在浙江、四川、湖南等省已經蔚然成風,在廣東,相關新型竹產業已在英德、潮州、韶關等地投產運營。廣東省生態修復協會專家、中林(廣州)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生態學博士侯碧清告訴記者:“我們預計經過6年的培育,現代竹產業在我國10個產竹省規模落地后,將帶動總投資680億元,總產值1800億元,利稅360億元,就業115000人,為竹農增收380億元,同時,竹產業可固碳約0.9億噸,收入碳匯46.8億元。”
侯碧清介紹,多年來,來自中山大學、國際竹藤中心、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開發了很多新的竹產業方向,包括以竹代塑、碳化竹編無醛膠凝復合新建材、復合竹瀝竹碳素土壤改良劑、竹瀝竹屑飼料、竹碳類石墨烯新材料等等,這些新型竹產業有很好的應用場景,也將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目前在廣東省的肇慶市、清遠市發展新型竹產業優勢明顯。“竹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各級政府也在積極發展竹產業,采取多種措施幫助下游竹產品打開銷路。”侯碧清說。
“我認為,竹產業是迄今成本最低、全生命周期都負碳固碳、可大規模復制、快速發展的產業。”侯碧清告訴記者,“經過計算,全球每年需輪伐竹19億噸(我國占6億噸),如果這些竹能被充分利用,就可產生約7萬億元產值(我國2.1萬億元)、2600億美元(我國832億元人民幣)的碳匯收入。”
竹林
廣東省林學會林業經濟與碳匯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系副主任周偉向記者介紹:“竹的固碳能力很強,而且生長周期很快。在竹產業領域,浙江發展得很快,據我了解,廣東的竹資源也很豐富,特別是在肇慶、清遠地區,竹林面積非常大,但現在的開發利用確實還比較少。發展竹產業,就是要不斷延伸它的后端產業鏈,進行竹的深加工,這樣可以避免竹固定下來的碳再次回到空氣中。比如將竹或木材變成建材,減少屋內鋼筋水泥的使用,也是促進低碳的好方式,因為水泥、鋼材廠一直是碳排放的大戶。”
“現在的問題就是竹子太多,且大部分還沒有加以利用。”中林(廣州)科學研究院林業碳匯與國家儲備分院負責人張維告訴記者:“竹子必須輪伐,如果不砍,9年左右竹就會死亡,竹死亡,竹吸附的大量二氧化碳大部分又回到了空氣中。因此,大力發展竹產業,輪流砍伐竹子,將竹制成各種有用的竹制品,是我國達成‘雙碳’目標的很好方向。我國有1.2億畝竹林,目前的問題是除了少量竹子被加工利用,大部分被浪費掉了。”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武威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蔡凌躍
首頁
會員中心
電話